清明|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艺考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2020-6-11 22:18:02 文/孟若熙 图/陈雅婷

关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又是一年清明至

关于清明

你了解多少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清明时节·起源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清明习俗·放风筝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清明习俗·踏青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清明习俗·植树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清明习俗·扫墓祭祖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近代以来

约2000万名烈士

为了人民的幸福英勇牺牲

战争年代,他们流血牺牲,让民族屹立不倒!

和平年代,他们倾尽所有,让中国为之一新!

又是一年清明至

让我们为他们献上一束花

缅怀先烈,砥砺前行

除此之外

今年清明节踏青和扫墓时

要记住佩戴口罩

文明祭奠从我做起

不扎堆

不聚集

不烧纸

不添乱

本期编辑 | 刘婧妤

责任编辑| 王馨怡

指导审核 | 黄静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江苏本科院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清明|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