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
实践课
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淮阴师范学院生科院开展“绿色方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之“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主题实践活动,并带领社会实践团赴淮阴区刘老庄乡南营村进行实地考察。将课堂带到田间,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活动开始,由王新风老师在江苏省万佳鑫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稻菇轮作”栽培技术专题讲座,王新风老师介绍了稻菇的分类和生物学形态,并分析其生存环境、生活史及食用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管理方法。此外,王新风老师还特别介绍了菌菇生产栽培过程的基本操作技术。
在王新风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实践团对稻菇进行观察分析,并思考对应的生物培养技术及相关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思考后,实践团开始实地考察,他们利用各种检测仪器对南营村周边水体进行一系列的检测,考察土壤酸碱性、氮磷钾含量等各方面参数。最后,实践团依托学院实验室获得遥感数据,在数据的支撑下分析南营村的水体与土壤环境,并向相关部门提交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思想感悟
这次活动,我觉得意义重大。
高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和当地乡村振兴及产业振兴需求,寻找自身的社会服务定位,培养服务社会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同时结合专业所学,帮助解决行业与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就拿稻、菇轮作栽培技术来说,我在现场为学生讲授了稻、菇的生物学形态、分类知识,并分析其生存环境、生活史及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栽培管理方法,还拓展了菌种制作技术、栽培管理技术、保鲜技术与防虫害防治技术等。在场的同学们反应热烈,不仅将《植物学》、《微生物学》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还根据我所讲授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质疑,追根溯源,非常具有科学探究的精神。我想,他们仅仅根据课本内容是很难有这样的思考的,而这次三下乡正是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得真知,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步挖掘科学之美,这是我们能想到的,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
——王新风老师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实践出真知,很荣幸能够参加生科院“绿色方舟”大学生暑期“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参观了在江苏省万佳鑫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大棚,在王新风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菌菇生产栽培过程的基本操作技术,如菌种制作技术、栽培技术、保鲜技术、发酵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除此之外,我被公司庞大的生产规模震撼了,王老师介绍说,这里的一亩地可生产12吨鲜菇,且品质也比传统的农业种植要好得多。这让我意识到,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大学生应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反哺到实践中,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罗红
一叶知秋,一片落叶见证一个季节,一次活动见证一次认识。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认识社会的平台,从中可以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最主要的是能培养我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我的实际操作经验。
——孙慧
本次“三下乡”活动贯彻落实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探索产业振兴新模式,致力于提升传统稻米产业竞争力,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此外,本次活动将课堂带进田间,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知识与实践,打造出不一样的大学课堂。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继续实践,促使良性循环,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整理 | 王传殿
图片 | 生科院
编辑 | 窦佳慧
审核 | 张菁菁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