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神韵 陶师遗风
一部永不完稿的诗集
主题
永怀英烈,雨花魂存
主讲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贾学军
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反动政权,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22年时间里,多名中共领导人,如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还有大批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各界爱国人士相继被押解至南京雨花台枪杀,雨花台从此变成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刑场。据不完全统计,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英烈共计约10万余人,他们来自全国的20多个省市,远的东北到辽宁,西北到甘肃,西南的到云南贵州,东南的到广东福建。可以说,雨花台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
在翻阅雨花英烈事迹时,有三点给人印象很深:一是他们中不少人出身家境都不错,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为生活所迫投身革命的,而是真正为追求远大的理想信念来奋斗牺牲的。二是他们中不少人具有比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大学毕业生不少,甚至还有一些留学生。他们对为之奋斗牺牲的理想信念有比较高的思想自觉,因而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三是雨花英烈们在牺牲时的年龄大多在青春年华,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的“晓庄十英烈”中的袁咨桐才16岁。
一、雨花英烈浩气长存
1.热血青春
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大多数正值青春时代,美好的爱情、未来的前途、动人的生命力量都是这个年纪本该有的财富,但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他们在面对生存或者死亡的抉择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
许包野,35岁,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中共党员,1935年牺牲于雨花台;施滉,34岁,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共党员,1934年牺牲于雨花台;郭纲琳,27岁,中共党员,1937年牺牲于雨花台;郭凤韶,19岁,中共党员,1930年牺牲于雨花台;曹顺标,19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1932年牺牲于雨花台;石璞,17岁,中国共产党员,1930年牺牲于雨花台。
最值得一提的是牺牲时年龄最小的烈士——晓庄学子袁咨桐。1930年,因组织参加反帝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袁咨桐被特务抓进了监狱。在狱中,袁咨桐给他的二哥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 按当时的法律,不满18岁是不能判死刑的。国民政府当值法官在判决书上做了手脚,将他的年龄由16岁改为18岁,判处极刑。
每个牺牲都让人难过,但年轻生命的牺牲总是更让人惋惜。在雨花台,有许多牺牲时不满20岁的青年学子,他们稚嫩的肩膀本不应这么早地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担。然而,他们却勇敢地肩负了起来,而且表现得异乎寻常的成熟与果敢、坚忍与决绝。
2.人间大爱
对于爱情,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甜蜜和幸福。但对身处血与火中的革命者而言,甜蜜的爱情却是充满了悲壮。
电影《洪湖赤卫队》女主角韩英的原型、后来担任新中国首任监察部部长的钱瑛,是在1942年才得知丈夫谭寿林牺牲的消息的。这时,距丈夫在雨花台就义已经过去了11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谭寿林烈士记挂着的,是未竟的事业、妻子的安危和那从未谋面的女儿。他在给妻子留下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我们未竟的事业,我们满心憧憬的未来,还有我们的孩子,只有靠你一人去奋斗了,但请相信,在看得见你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见你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
革命者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然而在国家的兴亡荣辱和个人的儿女情长之间,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正因为他们无畏的担当,才能使这种人间大爱永恒流传。
3.隐秘斗争
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中,还有一批战斗在隐蔽战线的英雄,从他们真实的故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地下斗争的残酷和他们身上所闪现出的人性的光辉。
1925年,时年25岁的冷少农南下广东投身革命,报考黄埔军校。毕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分配到黄埔军校政治部周恩来主任办公室,担任秘书。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冷少农隐蔽了党员的身份,潜往南京任中共南京地下党军事方面的负责人,打入南京国民政府,任训练总监部和军政部秘书,从事党的地下情报工作,成为安放在敌人心脏的定时炸弹。他一面机智勇敢地为党搜集许多重要的情报,包括敌人第一、二、三次“围剿”的重要情报,一面审慎地结识、联络思想进步的军人、学生,从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地下情报网。1932年3月,因叛徒出卖,冷少农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软硬兼施,企图使冷少农屈服招供,但是,无论是高官厚禄的诱降,还是灭绝人性的严刑拷打,都无法动摇冷少农的革命意志,最终,他于1932年6月9日凌晨壮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
二、雨花英烈精神永驻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期间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崇高的理想信念
雨花英烈中的大多数共产党员,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入党的,又比较集中地牺牲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一段岁月。那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罕见的逆境当中,中国革命充满危机,前途未卜,一切均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之中。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史砚芬牺牲后,他的弟弟妹妹来到雨花台,为长兄收敛遗体时,找到了这样一封血迹斑斑的家书:“亲爱的弟弟妹妹:我今与你们永诀了。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 这是一个革命者站在生与死的交汇点上,所表现出的崇高信仰。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南京特委书记的李耘生(又名老李、老章、李立章、李涤尘等)被捕后,敌人对他软硬兼施,百般利诱,酷刑拷打,甚至以他两岁儿子的生命要挟,逼其就范,李耘生仍然不为所动,没有吐露半点党的秘密,最后从容就义。临刑前,敌人问他:“你有什么遗嘱?”在生命最后一息的李耘生坚定地对刽子手说:“我的遗嘱就是盼望亲人与你们斗争到底!”李耘生牺牲时年仅27岁。
(三)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罗登贤被敌人往鼻孔里灌煤油,用钢针刺手指,用大杠压断双腿,最后用了电刑也绝不屈服;“我们吃尽了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1933年8月29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就义时,狱官问他有什么遗言,罗登贤凛然地说:“我个人死不足惜,全国人民未解放,责任未了,才是千古遗憾!”就义时,年仅 28岁。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雨花台是革命者的断头台,是终极检验,没有或然性。雨花英烈直面牺牲,将断头台变成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宣讲台。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雨花台就义的共产党人英烈群体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习长征精神
照亮未来征程
红色精神的接力棒
让我们一起传下去!
2021.06.20
学院巡展 | 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2021.06.20
学院巡展 | 电子工程学院
2021.06.19
第四届扬子江诗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歌朗诵会在我校举行
2021.06.19
学院巡展 | 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
大学生通讯社荣誉出品
供稿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龚江艳
审核|刘凯
扫码关注我们
@南京晓庄学院
点分享
点点赞
点收藏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