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数字人文项目由昆山杜克大学人文研究中心(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主导,于2019-2020学年在昆山杜克大学启动实施。项目致力于创作与昆山有关的多媒体数字作品,鼓励灵活多样的作品类型,例如口述历史记录、3D VR/AR 模型、艺术品、摄影、诗歌、创意写作和视频等,由此构建一个多元的昆山数字人文档案。昆山杜克人文研究中心于五月份举办了昆山数字人文项目校园展览,展示了七组昆山杜克学生的项目作品。以下是其中三组同学用不同方式记录下的他们眼中的昆山。
昆山数字人文项目校园展览
盧映竹和刘笑的项目是“消失的记忆:水乡里的生活”。她们希望用一张张照片保存下那些逐渐与工业城市合二为一的水乡样貌。如盧映竹所言,她们的记录不只是东方视角的小桥流水、苏式园林,更是与工业相融后的都市化水乡。她们想展现水乡生活的多面性,其中不乏温柔典雅,亦常见柴米油盐。
今年二月开始,她们在锦溪、巴城、苏州城区进行了十余次拍摄,每次拍下几十、上百张照片,回来后细细挑选、编辑。展览上,她们呈现了35张照片。有老人挑着担子走在桥上,有小孩专心玩着玩具,有清洁工人在与旁人笑谈,有小猫的回眸一瞬……方方面面,各形各色,镜头下的水乡不只有如水墨画般的青砖白瓦,更不乏充满烟火气的质朴生活。
消失的记忆:水乡里的生活——盧映竹、刘笑
当盧映竹被问到拍摄过程中的困难,比如有些人不想被记录怎么办?她笑道,“有时的确如此,但想要记录,就不能害怕被拒绝。” 她尽量拍摄人们的背影或侧脸,留住他们在当下环境里的自然状态,同时尽可能保护被拍摄者的隐私。她从不带过多的设备去拍摄,一个相机足以完成所有任务。她甚至希望自己的相机越小越好,只是静静地记录那些有趣的瞬间,不去打扰别人的生活。她现在几乎踏遍了巴城的每一个角落,日后,这个项目还会继续,她会把范围扩大,比如去到街市、大闸蟹坊等地方,它们都是水乡的千千万万面。
昆山数字人文项目校园展览
不同于盧映竹越小越好的相机需求,陆柯潮等六人小组的项目——“昆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与成果”对设备的要求不低,成员们每次都要扛着无人机和长焦镜头出发。
起初,陆柯潮在一门环境课上接触到生物多样性的课题,由此产生兴趣,随后又接触到了昆山数字人文项目,便顺理成章地和伙伴们开启了昆山生态保护纪录片的拍摄。
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是他们的拍摄地点,虽然它距离学校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这个公园在他们眼中意义非凡。据陆柯潮考察,坐落于花桥镇的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有着特殊且重要的地理位置,既是工业枢纽,也是交通枢纽,有变电站和物流中心,还有三条动车线横穿而过。这个地方曾经遭受严重污染,后因发现了珍稀物种普通鵟,逐渐被改造成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如今,湿地公园已成为鸟类的天堂,约有180种鸟类栖息于此。陆柯潮小组对鸟类的多样性非常感兴趣,生态纪录片漫长的等待与拍摄由此开始。
在选定地点和研究对象后,同学们并没有盲目地开始拍摄。他们联系了湿地公园的环境监测室和野生动物协会保护中心,征求拍摄许可。令他们兴奋的是,该项目受到了专业研究人员和观察员的关注和重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物种观察员王杰,成了他们的采访对象之一。通过采访,他们深入了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复杂程度。此外,组员们还跟随专业的物种观察员一起外出,记录他们一天的工作日程。
陆柯潮发现,观察员们的工作,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有时他们一天24小时都要待在野外,只为等待一只鸟的归来;一年中很少休息,因为遇上珍稀鸟类的机会很小,只能一直等待。
同学们的拍摄也不轻松,每次都要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穿梭在野地。有一次幸运地看见了普通鵟,尽管只是远远的一眼,也让大家兴奋了许久。拍摄前,他们做足了准备工作,例如了解各种鸟类的习性,计划拍摄的流程等。吕辰和廖书躍是野生动物拍摄的高手,获得过中国野生动物拍摄的奖项,还参与设计了昆山杜克大学的防鸟撞项目。他们让无人机穿越田野,捕捉到各种有趣画面,比如在冰圈暖水区里挤作一团过冬的鸭子。
昆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与成果——陆柯潮、刘艺萱、刘致远、蒋欣哲、吕辰、廖书躍
整部纪录片没有任何拍摄人员入镜,一切画面都在悄然间被记录下来,譬如鸟雀跃于枝头,物种观察员踏过一片片草地……据陆柯潮了解,研究所里的资料大多是照片或者文字记载,很少见到关于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视频资料,这也让这部纪录片显得越发珍贵。
同学们从湿地公园的科研和保护人员身上看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因此片中对野生动物的拍摄是辅,对工作人员的探索和保护工作的记录是主。诞生于工业区的湿地公园如今绿水环绕、生态多样,正是科研和保护人员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也是组员们希望通过纪录片表达的核心——即便身处被污染的环境,只要怀抱保护自然的精神去行动,就能踏出改善环境的第一步。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里的研究所
冬天和春天已然过去,同学们的纪录片也即将制作完成,但他们保护野生动物的精神依然持续。一如陆柯潮所说,“夏天来了,不似冬天去时油菜地里都是荒凉一片。我们还会扛起相机再去,大自然每个季节的美都截然不同。”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里的鸟类
有人用眼睛去观察,有人则用声音去感受。朱冬辰拿着录音器材蹲在来来往往的十字路口,录下了一段又一段的“昆山声音”。她在昆山南站的候车厅、博士路旁边的树林、清华科技园园内、昆山杜克学术楼的三楼等地驻足,打开录音机,静静地把周遭声音都录了下来。每个交叉路口的声音都不一样,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车流量,不同的行人,共同造就了这座城市的声音。
有人会疑问,每个城市交叉路口的声音不都是类似的吗?难道会有很多不一样?朱冬辰的回答是,“的确都差不多,昆山的交叉路口并没有比别的城市多出些什么来。但仔细想,这些声音里的确有昆山的记忆,有昆山独特风声的记忆,有昆山动物叫声的记忆,有昆山人话语声的记忆。比如,从这些来来往往人们的说话声里可以发现,说昆山当地话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人都在街道上说着标准或不标准的普通话。这其实就真实地反映了两种情况,昆山当地方言正逐步消失,以及大量的外地人员融入了昆山。”
朱冬辰每记录下一段声音,就在昆山的地图上标一个点。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点勾勒出了一个在昆山上学的外乡大学生的行动轨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记录和反映了昆山当下的声貌。未来,朱冬辰计划深入昆山老城区,继续她的声音记录。新城区的车流声代表着当代昆山的发展和繁华,老城区里的吆喝和嘈杂或许也将呈现带有昆山过去记忆的底蕴与温暖。
昆山声貌地图——朱冬辰
由昆山杜克大学人文科学教授、本科生项目跨学科副院长、人文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苗建时(James Miller)领导的昆山数字人文项目的系列展览告一段落,但参与者们并没有停下脚步。数字化时代,记录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纸笔,还有各式新机器、新媒体,从拍摄的相机、录音机,到汇集展示作品的数字地图故事工具 ArcGIS StoryMaps 等。它们的背后不仅是崭新的、不断发展的媒体与科技世界,更是创作者们对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以及对人文精神的不断追求。数字人文如今已成为一门重要学科,数字化与人文科学不断发展融合,探究着如何用数字工具探究人文问题、接近社会本真,如何用人文精神反思数字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发展。
更多昆山数字人文项目作品展示
平静之下——曹嘉迅
昆山的多面——李若榆
融化的古镇——王诗婷
涂鸦:城市的秘密——邹铮、陈子超
周庄——刁家瑞、李源
更多作品展示,请见 StoryMaps。
文字 & 采访:杨雨莱
编辑:祁蕾、康代岩
出品:昆山杜克大学传播部、昆山杜克大学学生媒体中心
▲向上滑动
昆山杜克大学
杜克教育 中美经历 国际视野
dukekunshan
昆山杜克大学
Duke_Kunshan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