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Frost’s Descent
![艺考]()
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
太阳黄经到达210°
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霜降
已经悄然而至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意味着我们即将迈入冬天
“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
在这一天,树叶枯黄
万千落叶从树梢纷纷飘落
落在千里沃野中
落在“气肃而凝”的冰晶白霜上
霜降之“霜”
古时候人们认为霜
是从天上悄悄地降下来的
所以就有了“霜降”这个词
其实,霜是由空气中的水汽
在寒冷的大地表面或物体表面上
直接凝华结晶而成
一片叶的霜降
![艺考]()
小叶子在树枝上
听树妈妈描述霜降人间
便对此很是憧憬
于是宣宣带着小叶子
一起去看看什么是霜降
![艺考]()
清晨的天气微凉
宣宣和小叶子的第一站
是一本遗落在窗边的诗集
他们一同聆听着
来自千百年前的绝唱
……
![艺考]()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唐】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问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一候时豺狼大量捕猎进食,以便度过不易觅食的寒冬。诗人在此引用了豺祭兽的典故,饮上一杯美酒,忘却身处他乡的思乡之愁。
《九月登李明府北楼》
【唐】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此诗抒发长居他乡的游子刘长卿秋日登高远眺,见远处树木苍白、人烟渺渺,听闻失群的孤雁叫声格外悲切,内心难以言喻的羁旅之思。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上片借寂寥之景抒发作者渴望超脱却又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下片借登高宴饮抒发作者通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全词展现了作者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伤的矛盾心境。
民俗
小叶子趴在宣宣肩上
望着万里晴空
感受着霜降的气息
![艺考]()
历史的长河积淀了许多
有趣的节气民俗
霜降时节的百姓们
自然也有自己的民趣民乐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
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既可以使我们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使我们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
赏菊
“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是生命力的象征。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霜降时节正值秋菊盛开,我国多地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农事
宣宣和小叶子来到了田间
映入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象
![艺考]()
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要及时收拔,否则会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在华北部分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霜降之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秋收已经扫尾。
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杂交稻、晚稻才收割;早茬麦,早茬油菜才刚刚播种。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地,田地里忙得火热。
霜降期间的低温霜冻是这一时期影响作物生长的最不利的气象灾害。因此霜降节气前后,不少气象台站,都在天气预报节目中增加了霜和霜冻的预报项目。
美食
叶子和宣宣循着人群
在大街小巷中
探寻着霜降时节的美食
![艺考]()
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对此民间有俗语“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霜降吃柿子,不会裂嘴唇”。
传说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中贫寒,食不果腹。一年霜降之时,饿得两眼发黑、浑身无力的朱元璋偶然经过一个小村庄,发现村边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
朱元璋见后兴奋不已,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饱餐了一顿柿子,这才挨了过去。而且一整个冬天没有流鼻涕,也没有裂嘴唇。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再次路过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上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心中思绪万千的朱元璋仰望着这棵柿子树,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亲自爬到树上,将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
此后,这个故事和霜降吃柿子的习俗慢慢在在民间流传开来。
吃鸭子
“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这句谚语表达出人们在霜降这一天有进补的习俗,特别是在闽南地区,进补的食材以鸭子为主。鸭肉肉质鲜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吃牛肉
不少地方也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地区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吃牛河炒粉、牛肉炒萝卜、牛腩煲等菜品补充能量,使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艺考]()
跟着宣宣和小叶子
畅游的你
是否更加了解霜降呢
![艺考]()
霜降作为我国传统节气之一
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更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
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争做文化传播者
是我们每一位新时代青年的
使命与责任
END
出品:宣传统战部来源:共青团中央
编辑:吴 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