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资源环境学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面向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发挥院士引领作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国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开展前沿交叉研究及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资源环境人才培养。
学院由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担任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担任名誉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彬担任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耿涌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师资队伍
学院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构建了“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骨干人才”共同发展的队伍建设模式。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的引智教授。
学院现有教职工40人,专任教师2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青2人,正高职称7人。全职专任教师27名,100%具有博士学位,均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一批教师具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名誉院长刘合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我国采油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创建了采油工程技术与管理“持续融合”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精细分层注水、油气储层增产改造等一系列采油工程关键技术,解决了尾矿资源最大化利用和低品位储量规模效益开发的重大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80余篇。
学科专业及平台建设
学院有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及智慧能源与碳中和院士卓越班,理论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工程管理(能源与环境智慧管理方向)、公共管理(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管理方向)3个硕士点。
学院依托“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湘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进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拥有“碳中和与智慧能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农村水环境生态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环境智慧管理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
学院拥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水环境资源管理智慧决策实践基地)和省级双创中心(数智碳中和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两个产学研平台。设有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研究中心等4个校级机构。
学院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建成了环境智能监测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生态环境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智慧资源环境管理实验室、数智化学分析实验室和双碳智能分析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
科研与学术成果
近年来,团队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部地区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重大项目15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发表SCI/SSCI/EI检索论文300余篇,其中ESI前1%高被引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
学院汪文军副教授入选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郭海副教授入选2022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榜单。
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院青协低碳宣讲项目获2022年湖南省“绿色卫士”生态环境保护小额资助立项;资环21级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达70.1%;学生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师、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赛奖项12项等。
学院正按照学校“三进三高”战略目标要求,建设创新型一流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简介
01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本专业依托“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碳中和与智慧能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以“数字经济”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推动资源环境技术与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为目标,秉承“新工科+新商科”与理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理念,形成兼具资源环境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的资源环境智能化专业优势与人才培养特色,为数字经济发展、碳中和实现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环境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学科知识,掌握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估、环境污染的控制与系统优化、资源环境数据分析、资源环境系统建模、环境能源规划与智能决策等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计算机、能源、资源、环境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数据分析与建模、资源环境工程设计与系统优化、污染控制与治理、环保智慧运营管理、可持续管理等工作。主要工作岗位有资源环境工程规划与设计、低碳监测与影响评价、智慧能源运营管理、资源环境大数据分析等。
学制:四年全日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02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本专业依托“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湘江实验室、“碳中和与智慧能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农村水环境生态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环境智慧管理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深化科教融通、产教融合,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与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本专业教师主要从事流域管理与防治、气候模拟与预测、资源分离与回收、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及碳中和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共同提升,培养具备化学、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环境智慧监测与大数据分析、环境智能分析与决策、减污降碳技术等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数智生态环境高级人才。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从事环境智慧监测与评估、智慧环保系统开发与设计、减污降碳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工作。主要岗位有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生态环境数据挖掘、政府机关生态环境管理、科研院所研发、环保工程、清洁生产等。
学制:四年全日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03智慧能源与碳中和院士卓越班
院士卓越班简介:智慧能源与碳中和院士卓越班面向国家能源与“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湘江实验室、“碳中和与智慧能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交叉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形成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低碳管理、低碳能源、低碳环境等专业优势与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家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双碳”战略目标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培养目标:采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主专业、“数字碳中和”微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与“双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大数据管理技能,具备碳中和理论与实践、碳经济、低碳管理等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系统工程思维及创新创业、实践应用、跨界整合等能力的“数据管理+碳中和”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卓越管理人才。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数据挖掘与建模、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碳核算、碳管理、碳金融等工作,主要岗位有大数据系统架构、能源数据分析与应用、智慧能源管理、碳排放管理、低碳管理等。
学制:四年全日制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和数字碳中和微专业证书。
官网发布缓存图:
官网发布及后续更新地址,请点击“阅读原文”浏览!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