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的稻香,拼凑起前生的梦呓
拿起碗,舔舐净嘴边的点点米粒
或许我未曾看见
有个人,无数次弯下腰躬耕在田畴间
恍惚间,一切浮现在我的眼前......
“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哗哗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是袁爷爷与母亲的隔空对话,他把对妈妈的遗憾和思念藏在了心里,愈久愈沉,幻化做雨露,浇灌了田野里的稻苗......
魂归禾下,守望田野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2020年9月29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过了“共和国勋章”的奖章。作为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袁隆平院士为我国农业发展以及世界的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人亲切地称作“杂交水稻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而在一切荣誉和掌声的背后,是袁爷爷流下的汗水和泪水。他曾经为了杂交水稻的培育,而错失了与妈妈最后的一次见面机会,这也成了他老人家终生的遗憾。此封在八十大寿上写下的家书就饱含着袁老对母亲无尽的愧疚与思念。
良田万里,禾下乘凉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袁隆平此生最大的功绩无疑是他的杂交水稻。当年,一场大饥荒席卷中华大地,一时间饿殍遍地,惨不忍睹。袁隆平看着同胞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便毅然投身水稻研究,在他的眼中,早日研究出杂交水稻,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远比获得任何奖项和荣誉要重要得多。
袁隆平院士曾说:我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然而,在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如此,他还要忍受周围人的不解和嘲笑,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他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梦想。即使年过九十还依然坚持每天下田研究,带领着团队在水稻育种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研制出亩产更高的杂交水稻,为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国士无双,心系华夏
“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袁隆平
面对重重压力,袁隆平更是坚信科学研究来不得懈怠,他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冲破理想的束缚,用脚踏实地的实践证明自己的猜想。为了实现“两个梦想”,他曾远离亲人,背灼炎日,面朝黄土,弯腰俯身,亲力亲为,心中留下了多少遗憾和辛酸。他心系人民的粮食安全,为了开会商讨水稻的产量而错过了与母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
禾荫万亩造福人类,国士精神永世长存。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成功地将无数挣扎在饥饿和贫穷之中的人们解救了出来。作为一位母亲的儿子,他却永远亏欠了妈妈。"妈妈,稻子熟了",这既是袁老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更是对祖国和人民无私大爱的告白。儿子亏欠了母亲,却把满腔的大爱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风吹麦浪,就是他的灵魂在回响。国士无双,袁老还是把未来交到了我们手里,变成日月星辰看着中国繁荣昌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来时田野无稻浪,
走后漫田稻花香。
有人说:袁爷爷其实并没有离开,
只是带着金黄的种子,
去拯救另一个世界的饥荒了。
日后,
每一缕升起的炊烟,
都是飘自人间无尽的怀念;
每一碗热腾的米饭,
都是饱含人民深深的敬重。
希望,这盛世如您所愿,
天堂再无饥荒,人间年年是丰年。
- END -
来源 :刑事科学技术学生大队
讲述者:潘彦羽 肖帅
制作编稿:任梓祥 陈忠良
编辑 :曹扬 廖国栋
图文:任梓祥 曾雨凌
美编 :曾遥 曹辉荣
审核 :莫明琪 雷惠雄 赵修再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