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1905-1940) 男,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共党员。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校期间,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培养教育,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受中共河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
杨靖宇改名背后的故事
从杨靖宇战友的介绍中,家人才得知他改名背后的故事。
1928年7月,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到处缉捕杨靖宇。党组织把他调到开封、洛阳、信阳等地从事秘密工作,并提醒他:“尚德,你这大个子特征太明显了,外面正到处抓‘大马’呢,还是改个名吧,安全点儿。”
杨靖宇当即表示:“谢谢组织上的关怀,我也正考虑这事呢。要改,我就改叫张贯一吧。随我母亲,姓张,牢记慈母培育,‘一以贯之’坚持革命不动摇!” 这是他第一次改名。
1929年,杨靖宇被组织派往东北抚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他一到抚顺,就在西露天矿当矿工。杨靖宇身高一米九十多,是比较罕见的高个子,因为河南口音和山东口音有些接近,被很多人误认为“山东大汉”。杨靖宇发现,矿工中山东人居多,便自称是与河南省东北部相毗邻的山东省曹州人氏,名叫张贯一,以此来拉近与矿工的感情。这一时期,抚顺党组织和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矿工们都亲切地叫他“山东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先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这期间他用的还是“张贯一”这个名,省委机关的同志对他的称呼是“张大个子”。
1932年,上级党组织派杨奠坤到吉林组建队伍,进行抗日斗争。杨奠坤受伤返回哈尔滨治疗,杨靖宇奉命前去接替他的工作。杨靖宇赶到吉林磐石,担起游击队代理政委的重担。出于稳定部队情绪、巩固群众基础的需要,省里来的“张大个子”这期间不仅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工作,还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姓氏——改姓杨了。因此,游击队内称他“杨政委”。
有一天,参谋长李弘海从门外嚷嚷着喊“杨政委,杨政委”时,杨靖宇突然从听觉上感觉朝鲜语的“杨政委”发音与汉语的“杨靖宇”发音非常相近,这个名字好啊——杨靖宇,“靖宇”乃平定乱邦之意,如今东北正处在日寇侵略、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不正需要高扬抗日救国、安定宇内的旗帜吗?他拍着参谋长的肩膀说:“谢谢你,给我送来一个有意义的名字,以后,我的名字就叫杨靖宇吧!”
“啊?”迷惑不解的李弘海听了爷爷的一番解释,拍手叫好。
从此,“杨靖宇”这一响亮的名字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一起,历经磨难和挫折,在战斗里成长,在战火中辉煌。
杨靖宇全歼骑兵教导团
1936年春,杨靖宇再次率领军部教导团南下到辑安县境开展游击活动。4月3日,杨司令从伪警察署长那里得到消息,得知了伪奉天骑兵教导团要由通化直奔辑安(今集安)围剿抗联。于是他立刻核实了情报的准确性后,急忙召开会议,分析敌人动向,提出袭击敌人的作战计划,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一致拥护,一场伏击战便拉开了序幕。
第二天中午,杨靖宇特意带着部队,浩浩荡荡向西边走去。其实抗联并未走远而是到二道崴子前面的一个山沟里埋伏下来。便衣手枪队抓来了跟踪的两个探子,经过询问得知:在抗联撤走后,伪警察署不放心,花钱钱雇两个当地人跟踪抗联,察看抗联到底撤到什么地方去了。审讯完,有的同志主张杀掉这两个人。杨靖宇说:"他们是老百姓,又不是专门干这个的,是被逼的,不该杀他们。" 两个探子感动得一再表示:"我们坚决不再干这事了。" 一个说:"刚才在警察署听说伪奉天教导团,今晚住在三道崴子,明天奔辑安县城。" 根据这一新情报,杨司令重新调整战斗部署,做了深入细致的安排。他带领队伍重新返回二道崴子沟门,将部队埋伏在大道两旁。这正逢跑"桃花水"的季节,到二道崴子必须趟过冰冷的苇沙河。部队前面的一些抗联小战士在河边正犹豫,杨司令从后面赶上来,二话没说,带头跳进河里。抗联战士紧跟着都噼里啪啦地趟过了河。杨司令安排战士们在老乡屋里烘烤衣物,自己却穿着湿透了衣服,领着指挥人员,一口气爬到了山顶上,仔细地观察地形,布置战斗阵地。掌灯时分,杨司令带着指挥部人员回来了。一进屋杨司令便说:"怎么样?冻得够呛吧!"这时候大家才发现每个人的裤子都冻成了冰筒子。杨司令笑着对大家说:"互相依靠着,躺下休息吧!"说完,杨司令顾不上休息,就又去察看部队情况去了。大家按杨司令说的办法一试,还真灵,比刚才暖和多了,不过还是冻得谁也睡不着。
4月5日上午,杨司令在山上用望远镜注视着对面的大道。伪奉天教导团以为杨靖宇的部队已撤走,便在10点左右,经头道崴子向二道崴子开来。当走在前面的三个尖兵越过军布置的埋伏线,敌大部队70余人连同运送弹药的十几辆大车接踵而来踏进我军设下的埋伏时,杨司令便鸣枪为号,顿时枪声大作,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猝不及防的敌人乱作一团,被打得人仰马翻。军战士一面向敌人猛冲,一面高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一些敌人不来得及下马,一条腿还挂在马蹬上就被打死,有的被马拖跑。冲锋队冲到敌人面前时,敌人只有老老实实地举手缴枪投降。原以为骑兵教导团,速度快,很可能会跑掉一部分。没想到这只"纸老虎"这么不禁打,才1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战士们还没过够"瘾"。
这次战斗共击毙敌人10余人,其中有日本教官1人,俘虏伪满军骑兵38人,缴获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三八式步枪42支、手枪18支、子弹2万发、战马30余匹、军用电话机1部、望远镜2个。在杨司令的指挥下,我军大获全胜。
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
一个姓丁的叛徒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可耻地叛变了,出卖了抗日联军。这个可恶的叛徒领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将抗日联军包围了起来。
形势严峻,杨靖宇决定将主力转移,突围出去,他自己带一支小部队留下来牵制敌人。大家都不同意,杨靖宇坚决的说:“我是司令,我说了算!”他耐心的解释说:“我是敌人的眼中钉,吸引力最大。”
杨靖宇留下来,带领战士们打退敌人3次进攻,到天黑时,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了。这时,留下的战士只剩下五、六十人了,还有一部分伤员。吃的一点没有了,当地群众也联系不上,杨靖宇命令将伤员转移,准备最后的战斗。
带领伤员转移的干部说:“总司令,让我留下吧,好保护你!”
杨靖宇严肃的说:“不行!现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这严峻的时候,领导的责任是带好队伍,保护战士,不把伤员转移出去,我于心不安!”
伤员转移走了,经过与敌人的多次交火,杨靖宇身边是剩下两个小战士。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又没有吃的,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
杨靖宇把两个小战士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他要到屯子里找点吃的。他勒了勒皮带,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屯子走去。肚子饿得头晕眼花,几次要栽倒在地。杨靖宇把棉衣里的棉花撕下来就着雪吃,一口一口艰难的咽着。
敌人发现了杨靖宇,而且就他一个人。几个敌兵追了过来,举着枪大喊:“快投降吧!有你的大官当!”
杨靖宇拔出两只手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倒下一大片。蜂拥的敌人将杨靖宇围了上来,一个敌兵又喊道:“快投降吧!你跑不了了!”
杨靖宇的左手受伤了,他从棉衣上撕下布条包扎伤口,敌兵一窝蜂拥上来。杨靖宇狠狠地向敌人射击,几个敌兵又倒下来。可是,杨靖宇发现枪里面只剩下一颗子弹。
在危急时刻,身负重伤的杨靖宇,身靠一棵大树,吃力的举起了手枪,怒视着凶恶的敌人,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敌人吓得目瞪口呆。
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
万恶的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将杨靖宇的头割下,又解剖了他的尸体,要看看他肚子里有什么东西,使他坚持了那么多天的战斗。结果,他们发现杨靖宇的肠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编辑|学生通讯社 袁迪
文字|学生通讯社 新华网人民网 搜狐网
图片|网络
资料整理|学生通讯社 张清语
审核|蒋毅莹(老师)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