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1877年2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少时家贫,苦学成才。18岁起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李维汉、李鹏、田汉、许光达等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是新中国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徐特立同志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受到过中共中央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众多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是他一生的写照。
破产读书,教育救国
早年,徐特立破产读书,先后开蒙馆、兴新学,创办梨江高小、五美初小、长沙师范、长沙女子师范等多所学校,曾在周南女校、湖南第一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湖南高等学堂等地担任校长或任教。其间,曾东渡日本、西赴欧洲学习和考察教育。他兴学校办教育的实践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
为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徐特立早年信奉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后来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辛亥革命后被推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官场的腐朽使他愤而辞职,决心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大革命期间,积极投身农民运动,担任省农民协会教育科长兼湖南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投身革命,转战南北
1927年7月,徐特立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南昌动员国民政府江西省代省长姜济寰支持南昌起义;起义爆发后,徐特立被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党务委员会委员,兼第二十军三师政治部主任,后随起义部队一路血战到赣南。
1928年5月,徐特立被中央派赴苏联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1930年12月回到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部长,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和政策,领导创办了苏维埃大学、列宁师范、农业学校、列宁小学以及各种夜校和训练班,为苏区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4年10月,时年58岁的徐特立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行军路上,他积极宣传毛泽东的主张和党的政策,动员工农群众参加红军,争取民主人士支持革命,千方百计帮助红军战士学习文化,被毛泽东誉为“坚强的老战士”。
边区兴教,为国育才
1935年10月,徐特立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长、陕甘宁特区政府教育厅长,领导边区教育工作。
1937年11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在湘期间,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开展各种救亡活动。
1940年8月返回延安,12月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为抗日建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1942年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期间,徐特立领导晋察冀边区的宣传教育工作,着手接管新解放区的中小学校,组织编写新的教材,并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老骥伏枥,鞠躬尽瘁
1949年3月,徐特立随中央机关进入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等职。
建国后的徐特立十分关心国家建设,致力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领导一批党的宣传干部和史学工作者从事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党史等的编纂工作,以各种方式关心、指导教育工作,在教育基本理论以及国民公德教育、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学生通讯社杨莎莎
来源|徐特立研究中心
审核|蒋毅莹(老师)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