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瞻,四川峨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桀骜不驯,狂放率真是他。
嘉佑元年,苏轼赴京参加科举。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的这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使他震撼,其中一句“皋陶为是,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连饱读诗书的欧阳修也不知出处。而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这份豪迈使欧阳修感慨再三:“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得到欧阳修的推崇,苏轼文名大噪。十余年后,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实在无法忍受,上书直言王安石新法的弊病,王安石自然心中不满,果然没过多久苏轼被外调。
这也罢了,可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上任了。他看见司马光新兴势力疯狂打压王安石集团并尽废新法时,他又坐不住了。一封奏折直言抨击当朝当代朝廷的腐败现象,朝廷上下莫不震惊。那些“君子”们纷纷“团结一致”苏轼再一次被视为眼中钉。毫无疑问,这种桀骜的个性是无法在混浊的官场上得意的,他只好自己申请外调。或许他受尽了折磨与委屈,或许他与这个世界已格格不入,可他还是高傲地站着,伸直了腰板,指着那些高高在上、俯视着他的那群人说:“你们错了!”
乐观豁达,超然世俗也是他。
经乌台诗案后,他虽免遭一死却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一职并无实权,他此时已心灰意冷。直到有一日,他来到了赤壁之上,他放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他感受人生的迷惘,他思索着生命的坎坷,他想,我们不过渺小的像浩瀚沧海里的一粒粟米,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微不足道……
良久他还是释然了。“纵一苇之所如?”他无奈地笑了笑,举起了酒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或许吧,但我能享受自然的不尽馈赠,有清风明月为伴,还有什么好不甘的呢?
无愧于心,让他们争去吧,拥有自然才是拥有了一切。从此他不再犹豫,“门前流水尚能西!”又岂会怕他晚来风急?
全心为民,无私奉献还是他。
千年前的杭州西湖淤塞过于严重,他于杭州在任期间了解到情况,便决心率众疏通西湖,二十余万人,开除葑田,力破艰难险阻,西湖美景重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想这一句不仅包含着苏轼对西湖的喜爱,更包含着苏轼与民同甘共苦的欢乐吧。他一生多次为官也多次被贬,但写出的众多永垂不朽的诗文不仅赢得了文名,更赢得了民心。想到苏子离任之时,千家万户出门送别的场景,怎不让人感到震撼?为官清廉,克己奉公,又有谁不爱戴不喜欢他呢?
率真,豁达,无私,集三者于一身者,便是苏子了。
撰稿人|木子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成娟
版面编辑|学生记者周涛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