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教育部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结果揭晓,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组织团队创作完成的微电影《六十颗杏仁》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89所高校选送的327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本次大赛共评选出特等奖5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262名,单项奖3名,组织奖3名。
《六十颗杏仁》由共产党人王尔琢的真实故事改编,以“杏仁”作为线索讲述了常德共产党人王尔琢与妻子的故事。1924年,王尔琢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王尔琢被叛徒杀害,英勇牺牲,年仅25岁。从丈夫牺牲的那一年起,郑凤翠每年都保存一颗丈夫生前最爱吃的杏仁,直到1988年郑凤翠去世,共留下了六十颗杏仁。
2009年9月14日,王尔琢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了保护常德本地红色资源,传承常德红色基因,给年轻人讲好红色文化,大力宣传常德本地的红色文化,我校师生不断努力,持续挖掘革命先烈的精神价值,歌颂像王尔琢这样拥有崇高人格的革命人物故事,供广大的党员干部、青年和群众学习。
《六十颗杏仁》
影片主题
讲好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影片内容
1924年,王尔琢告别了新婚三个月的妻子郑凤翠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投身革命。郑凤翠没有怨言,她知道丈夫下定决心“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她也理解丈夫为了信仰奋斗终身。不幸的是,王尔琢在1928年英勇牺牲。
杏仁是丈夫生前最喜欢吃的,王尔琢牺牲之后,郑凤翠每一年都会往首饰盒里面放一颗杏仁,六十颗杏仁,六十年坚守,杏仁是妻子郑凤翠对王尔琢的思念,坚守是那个年代忠贞不渝的爱情。
从革命英雄妻子的角度讲述革命先烈为了信仰而奋斗的事迹,突显当今中国红色文化主题,弘扬红色精神,引导大学生关注革命先烈,挖掘革命人物的品格价值,学习革命事业中的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体现了“我心中的思政课”是以红色作为底色的教育。
影片创作团队
创作拍摄过程
该作品剧本是由我校马克思学院院长黄向阳教授创作,由艺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拍摄制作完成,主要演员是由我校无相关演出经验且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出演,团队在学校相关领导老师的一次次指导下,将人物在剧中的情感表达更加细化处理。
因为本片讲述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革命题材故事,拍摄过程中的难点就是男女主角的情感表达。对此团队负责人张祎表示:“因为我们的演员都没经历过这些,所以剧中的情感表达都是通过前期对剧本的理解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多次的调整拍摄才逐渐细化的。这样切身地体会革命英雄的经历,能更好地理解‘舍小家为大家’的品格和精神,让我们团队所有人都深刻领会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这也就是我们心中的思政课,我们也希望能够借这一课来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学习,让更多的人来挖掘革命故事和感悟革命精神。”
毛主席如是说: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
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吾辈以行动告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END-
湖南文理学院官方微信
文理微世界,有你更精彩
图文编辑:潘昕怡 李佳
图片来源:张祎
视频来源:艺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创作
责任编辑:李晓 师涵
审核:袁勇军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