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打开了《东京塔》这本书,从字里行间去理解作者眼中的母爱,脑海里时不时地浮现出自己从小到大和父母之间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又满是遗憾的故事,细腻又真实,是一本值得所有成年人沉下心来品读的书。
1、我和母亲相依为命,只要有她在我就会心安
雅也从3岁开始,就和父亲分开了,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在他生活里出现的次数极为有限,所以他的标题才会写上:有时还有老爸。
雅也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小时候,只要妈妈在身边,就会觉得心安。这一下让我想到了小时候,每次午觉醒来,都希望妈妈在家,不管她在干什么,只要能让我看到她在家,就会觉得很有安全感。甚至有时候,我很排斥睡觉这件事,因为不喜欢一睁开眼睛就要去想一个世纪大难题“妈妈在家吗?”我想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期待,希望母亲能够常伴左右,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跟屁虫。
雅也的妈妈给了他足够的陪伴,让雅也有着足够的安全感。大概天下的母亲都有一种“溺爱”:就算全世界都嫌弃我的孩子,我依然拿他当宝贝。
小时候出现在雅也生命里的人很多,有舅舅、外婆、奶奶、爸爸还有姑姑。他看着每个人不同的生命状态,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尤其是面对外婆时,他感触最为深刻。外婆生了好几个孩子,可是到老了,依然一个人骑着车子,为生活奔波,吃着剩饭剩菜,做着费力的活。也许是从看到外婆辛苦奔波的那一刻起,他就意识到:他不想让自己的母亲老的时候像外婆一样孤身一人还要为生活忙碌吧。
2、苦苦寻找生命的意义,却发现活着不止是为了自己
Mother's Day
雅也的父亲,是学美术专业的。尽管他不喜欢父亲,却不知不觉的学了和父亲一样的专业。母亲经常会给他写信,嘱咐他要好好照顾自己,努力学习。他每次看到信都会觉得自己的表现对不起妈妈,但一转眼这种感觉又会烟消云散。因为他找不到努力的意义。大学期间,不管多难,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每月定期给他零花钱,只是象征性地叮嘱他好好吃饭,好好学习。毕竟母亲在距离自己很遥远的地方,雅也在东京这个充满自由的城市里,迷失了自己。
雅也的父亲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所以他没有发表意见。他清楚雅也这段路一定会吃很多苦,但却没有阻止雅也走这样的路,因为有些事情,必须要自己想明白,才能找到为梦奋斗的动力。
张爱玲曾经说过: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雅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包容他不成熟的想法,包容他年轻的心,也舍得让他经受走弯路的苦。
一次雅也和朋友一起去妈妈所在的城市小仓旅行,当雅也见到双鬓白发的母亲时,他觉察到了时间的流动,发现妈妈已经是位老奶奶了,内心有一种惧怕:担心母亲有一天会死。噩耗传来,母亲得了甲状腺癌,做了摘除甲状腺的手术,除了要不停吃激素,还要进行放射治疗。当妈妈被隔离治疗时,记忆瞬间被拉回了雅也小时候患传染病的那段时光……
3、你陪我走过小时候,我伴你走过末年
妈妈
雅也15岁离开家,如今30岁了,又重新和妈妈住在一起,有些不自由。但这是他的义务,因为母亲孤身一人,苦撑到现在,只能依靠他了。妈妈的病情逐渐恶化。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面临的就是化疗,消瘦。身体像是泄了气的气球,泄出的气就是母亲一辈子都在付出的爱,母亲老了身体变得越来越小了。
最后,妈妈确诊胃癌。死神终究没有放过妈妈。70岁的前夕,妈妈去世了。雅也对母亲算是孝顺了,可是有人说,再孝顺,也会有本该要做的事没有去做。
母亲去世后,雅也才发现妈妈把平时他给的不多的零花钱和生活费,每月存下来3000日元,除了给自己交了一个最基础的葬礼费外,竟然留下来了27万日元。原来母亲一直都在给他减轻负担,什么都舍不得买,连葬礼都不想让雅也操劳。而雅也,很少对母亲说谢谢。或许是因为习惯了母亲对自己的好,认为是理所当然,直到母亲走了,才发现自己为母亲做的实在是太少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想带母亲一起去做的事要趁早行动。因为岁月不讲浪漫,爱经不起等待。
撰稿人|学生记者 李嘉莹
责任编辑|学生记者 陈欣雨 朱子高 陈梦宁
版面编辑|学生记者 王梦婷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