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生普遍感觉负担越来越重。一些学校教学上追求难、多,延长授课时间,甚至利用双休日补习,将自习时间用于上课。学生有着课内课外各式各样应接不暇的作业、考试,有的甚至不得不熬夜做作业。除此之外,学生还面临着额外的奥数班、作文班、兴趣班等。随着不断加重的学业负担,学生心理负担也与日俱增。
一、学生心理负担的来源
咨询常常发现,一些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应对校内课业游刃有余,甚至名列前茅,可仍然忧心忡忡。有些父母以为,孩子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或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但深度访谈后却发现,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从日常心理咨询案例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来源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学生心理负担的来源 | 表现 |
学业成就(作业总量、时长、考试频率、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等) | 完不成作业担心被惩罚(或自己面子过不去);考不好担心被父母或老师责骂等。 |
同伴交往(友谊质量、攀比心理、竞争等) | 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不敢结束一段不舒服的同伴关系;担心在竞争中失败等。 |
学校管理(校规、教师育人风格、班级管理风格等) | 适应集体规则困难(违反校规班规、顶撞老师等) |
家庭教养 | 担心自己无法满足父母过高的期待、担心父母的关系紧张、担心亲子关系疏离、代际冲突等 |
社会文化 | 功利化价值观影响自我发展、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增添心理负荷。 |
不难看出,学业成就负担仅仅是学生心理负担的来源之一。因此,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总量、减轻学业负担,是远远不够的。
二、学生身心疾病的方程式
人的个性形成往往都是被环境塑造的。每个人就像一个舞动得兴高采烈的木偶,扯线的往往是家庭成员。
家庭系统治疗理论认为,环境除了物体上的因素外,还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及各种心理因素。家族历史以至家庭中人际间互动与信念,都会一点一点地塑造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
家庭治疗师李维榕博士研究发现,心理负担过重的学生都有共同之处:
1.他们都是父母的宠儿,背负着父母的无限期待与盼望。
2.背后有一对矛盾重重的父母,长期无法解决彼此的怨恨。
3.父母对彼此没有期望,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4.孩子扮演了维持父母关系的桥梁角色。
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足为患,但是四项条件加起来就是制造孩子生病的方程式!具体表现为:有的是内向性(压抑),有的是外向性(失控)。处于这样的家庭心理环境之中的孩子,即便学业负担再轻也无心向外。
因此,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家庭责无旁贷,且大有可为。
三、家庭减负“心”法
1.给孩子距离合适的家庭关系
一个十四岁的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积极、待人友善、尊敬师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可一回到家就不舒服,看着父母就来气,无论谁开口都能惹毛他。他的家庭情况是:父亲长年在外,母亲全职陪伴。母亲在教子方面有时感到无助,内心对丈夫心存怨气,有时会把怨气发在儿子身上,父亲看到儿子成绩不理想就责怪妻子“连孩子都管不好”!
不难看出,这个三口之家,夫妻、母子和父子的关系和距离都是不合适的。母亲与儿子距离太近,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疏离,且夫妻没有相互支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在家里难受,但在家庭之外的空间都很舒服。
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相互拆台、埋怨,父亲或母亲单方面育人,往往效果会相互抵消。养育之道如有良方,那就是夫妻间携手并肩相互支持。上述案例,丈夫如果听到了妻子的“求助信号”,那么首先不是责备,而是关心和拥抱,然后共同探讨教子之道,孩子才可能迎来心灵的暖阳。
2、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免感觉到没有以前那么可爱和听话。青春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但往往会出现角色混乱,他们不断探寻“我是谁”,不再迷信成人的“说教”,不愿意心甘情愿地服从“安排”。所以,有人形容所谓反叛期,不过是因为把父母的行为及价值观都看透了,再不肯让大人牵着鼻子走。
这个时期,如果父母还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各种安排,更多地会遭来孩子的反感,父母自身的焦虑也会传染给孩子。父母越不给孩子空间,孩子越与父母作对,寻求挣脱。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切记“划清界限,各自做好分内的事”。孩子做好自己的功课、发展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人际,不用父母安排辅导班。父母分内的事就是不必为孩子瞎操心,给予孩子物理和心理空间、信任孩子、各自安好、天下太平。
3、给孩子独一无二的目标
在功利化凸现的当代社会,催生出了很多“直升机父母”。他们不甘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平凡人”,信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不断赶超比拼,于是“鸡娃”诞生了,但自己的孩子“不见了”“生病了”。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每种智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未来世界会怎样?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世界的发展?答案是:不确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可以有不同的适应方式,无论是金字塔塔尖上的精英,还是塔底的凡人都该幸福快乐地生活。
所以,不要用单一标准或主观喜好去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智能组合比不断补齐短板更有价值。家庭、学校、社会都该为孩子提供激发创造想象的空间和资源,孩子未来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4、给孩子培养点“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而是灵魂的高贵。《孩子不离家》一书中,作者形容这种“贵族精神”是就算吃酱油拌饭,也要铺上干净的餐巾,优雅地坐着,把简陋的生活过得讲究。
笑容、优雅、自信是最大的精神财富,这些不像学业成就可以用来炫耀,那只是一种个人的操守、一种修养、一种对自己的环境和身体的重视,这种精神让人身心愉悦,带来终生的幸福。纵使再沉重的学业负担,在“贵族精神”的滋养下,孩子的成长也是快乐的、充满力量的。
被家庭矛盾捆绑的孩子无法走出外面的世界,哪怕压力只有一根稻草般轻,“双减”,家庭的功能一定要得到充分发挥,幸福的爸爸+幸福的妈妈+幸福的夫妻=幸福的孩子。
转自湖南教育电视台
编辑/邱世炜
审核/罗力峰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