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沫沙(1907-1990),原名家权,笔名有繁星、埜容、野容、达伍、熊飞、闻璧、怀湘等,男,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杂文家,曾任北京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22—1927年就读于长沙县立师范本科第十一班。
01
主要作品
《燕子矶的鬼》、《鹿马传》、《余烬集》、《分阴集》、《三家村札记》、《廖沫沙文集》《瓮中杂俎》等。
02
个人事迹
曾和贺绿汀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做过报纸副刊的助理编辑。1927年到上海,在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旁听,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矾的鬼》等戏剧小说作品。1928年,前往武汉任《革命军日报》副刊编辑。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团沪中区书业支部书记、团沪中区委宣传部长。1932年任职于上海明日书店,后又任《远东日报》编辑。1934年加入“左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同田汉、阳翰笙、袁牧之等到武汉编辑期刊——《抗战戏剧》。
1938年,参加田汉在湖南创办的《抗战日报》编辑工作。1939年,参加郭沫若、夏衍在桂林主办的《救亡日报》编辑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前往香港任《华商报》晚刊编辑部主任,太平洋战争发生后,《华商报》停刊。在上海,党组织安排他承担秘密工作任务,开展地下斗争。曾三次被捕入狱,都坚贞不屈,表现了顽强的斗争意志。1936年夏,经营救出狱。
1942年,前往重庆任《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前往香港,复刊《华商报》,任副总编辑兼主笔,兼任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委员、报委书记。1948年,任香港新民主出版社总编辑。
1949年6月,奉调来北平,先后任市委委员、宣传部长、教育部长、统战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同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历史小说集《鹿马传》。
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长、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1962年加入中国作协,《人民日报》曾为他和夏衍等人开《长短录》杂文专栏;北京市委刊物《前线》为廖沫沙、邓拓和吴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三人轮流撰稿。这些杂文紧密联系现实,敏锐地提出问题,为人喜闻乐见。
1966年5月廖沫沙和邓拓、吴晗三人被错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残酷迫害。期间,他在狱中用烟盒作纸、火柴当笔写诗,后结集出版,名《余烬集》。
1979年初平反。1986年,出版《廖沫沙文集》。1990年12月27日病逝。
廖沫沙是一位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优秀的共产主义文化战士,一生以犀利的笔锋为党战斗的著名杂文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卫士。廖沫沙的一生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不为索取、只求奉献,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编辑|学生通讯社 杨伟琪
文字整理|邓东京(老师)
审核|蒋毅莹(老师)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