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技所长,护一方清水
“我们立志要恢复浩瀚洞庭的美丽景象”,在“湖南河小青 建功新征程”志愿服务项目入选的三所本科高校的五支队伍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守护一江碧水为己任,用所学之长,与时间赛跑,力求恢复洞庭的美丽面貌。
他们是我校的化工学院队伍,在青春岁月里,他们紧跟时代的脚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他们是“引领绿色,守望碧水”河小青再出发项目的团体成员,在江水保护中,他们坚守自己的初心,努力拼搏,为恢复涟漪碧水不懈奋斗着。
化工学院的河小青团队成立于2017年6月,在华杰等12名教授的技术指导下,至今共培养了1374余名志愿者,涵盖了化学师范、化学工程等多个专业。与此同时,团队还与央企——长江环保集团等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水质监测等多项保护活动,力求将保护力度最大化,受益反馈最实化。
“守护一江绿水,我辈义不容辞”,项目负责人孙毅在演讲中这样讲道。团队以改善洞庭环境为目标,以河小青为中心,与受益对象一起联合护水,努力实现志愿服务的双向互动。“水质情况收集、水质保护、节水护水宣传教育是我们的三项主要实施措施。”团队在样板河流建设中建立了宣传编辑组、实验检测组、净滩行动组、湖岸巡逻组“四位一体”水质资源监测保护机制,并围绕“节水护水”这一核心主体,通过“引、领、守、望”四个行动组相辅相成、联合护水。
他们派遣专业人员在洞庭湖周边水域、工厂附近洞庭湖水域、洞庭湖附近居民用水、以及南湖水域等几个水域设点分别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水质检测,并将所得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以求得最准确的调查结果。
每月举办一次湖岸巡逻组和东洞庭湖生态保护协会的巡湖活动,进行净滩和禁渔文明引导,同时团队还结合巡河日志和河小青巡河宝小程序,实时记录巡湖情况,以求得最实用的水质保护措施。
团队多次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节水护水宣传教育:线下走入社区与学校,在讲授护水知识的同时普及《长江保护法》;线上记录并整理活动内容,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分享和向中国青年网等平台投稿,加大宣传力度。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团队在致力于用所学知识保护绿色母亲河的同时,不断加以创新,以新形态新面貌争当新一代湖南河小青的主力军。
除了发挥化工专业优势建立四位一体水资源监测保护机制外,团队还建立了讲师库,招募志愿者组织专业培训并进行注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护水宣教后,实验检测组带领学生开展酸碱测定基础水质检测,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与感受,以此来加强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肯定会遇到困难”,团队成员梁坚这样说道,在每一支队伍中遇到困难都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新景象。“可能最难忘的时候就是晚上加班的时候吧。”参加比赛的时候,团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材料,高强度长时间的材料收集使整个团队的成员都疲惫不堪,这个时候九点半上完晚自习的学弟学妹们,就会悄悄给他们带来零食惊喜,“看到了他们,我们疲惫的心瞬间轻松起来,动力满满。”这份感动与相互支持帮助坚定了河小青团队要一直护好母亲河、一直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决心。
迄今为止,团队步行巡河累计超八万公里、活动范围覆盖洞庭湖周边60所中小学和社区,受益人次达五万余人。
这是化工学院的河小青团队,他们用一技之长为母亲河保驾护航。一次又一次的检测,通过钙镁离子的含量以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等更直接地了解到水质情况,只为浩瀚洞庭恢复往日的生机与美丽,只为洞庭的“光倾泻而下,水满溢不止”,能时时刻刻陪伴在人们身边。他们以新青年的新面貌挑起新时代的新担当,用所学护好江水,用青春护好江水。
01
猛戳!来看看这个上过人民日报的团队!
小编:孙昕
02
研究院get!
小编:校园网
03
又+1!
小编:党委宣传部、杜媛
湖南理工学院
编辑:孙璋瑶
排版:田鑫婷
图片:河小青志愿团队
责任编辑:楚霖、邱莎
审发:王庆华
投稿邮箱:3127813918@qq.com
湖南理工学院新媒体中心
快为河小青点个赞吧!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