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
★ 倾听历史回响 ★
★ 赓续红色血脉 ★
★ 坚定“四个自信” ★
追寻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
这里是三旅之声
由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团委联合打造的
一档青年学党史栏目
从今天起
将以青年学子读党史、
讲党史故事、谈感悟为主要内容
深情讲述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故事
倾听历史回响
用声音记录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
赓续红色血脉
坚定“四个自信”
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青年学党史
第一期党史故事是
《真理之甘》
本期讲述人
团委办公室王赟老师
★
★ ★ ★
★
点击聆听党史故事
革命文物《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现在收藏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中。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历经百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壮大。
图 |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的共产党宣言首个全译本
仔细看,这本只有56页的小册子,长18.1厘米,宽12.4厘米,封面是淡淡的红色。从1920年到2021年,百年风雨稀释了它鲜艳的色彩,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光泽却历久弥新。
这件文物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
图 | 青年陈望道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而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
这个“忘我的青年”叫陈望道,他笔下正在翻译的文本正是《共产党宣言》。对他而言,真理的味道是如此甘甜。
图 | 油画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作者:张峻明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个怪物就是共产主义。”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斟酌,1920年春天,陈望道敲定了译文中这不同寻常的第一句话。1920年夏天,上海市拉斐德路(现复兴中路)成裕里的一幢石库门内,印刷机轰鸣不歇。一张张浸润着“真理之味”的纸张被倾吐出来,并装订成册。由陈望道翻译并带到上海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正是从这个藏在民宅里的印刷厂,流向了千万进步青年。振聋发聩的文字席卷着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涤荡着那个年代青年们的心灵。首版《共产党宣言》1000册发行后立即销售一空。1920年秋天加印1000册又瞬间售罄。可以说,《共产党宣言》直接塑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此后几十年,书里的真理又穿越了历史的惊涛骇浪,更多的人在为守护它而前仆后继。
图|印刷《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又新印刷所”原址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危难关头,一名叫张人亚的青年党员冒着巨大的风险,将一部分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偷偷带出上海,转运至宁波老家,托给父亲代为保存。这里面就有出自陈望道之手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张人亚的老父亲深知这些文件的重要。他谎称儿子死了,修建衣冠冢,里面放的正是这些张人亚冒死带回来的书刊文件。独守着这个秘密,走过战乱岁月,父亲一直静静等待儿子有朝一日能够回来开棺取书。可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张人亚却仍杳无音信,其实他早在1932年,就病故于由瑞金赴长汀的路上。
1951年,张人亚的父亲年事已高,用半生苦苦等待儿子的他,其实心里也知道,儿子应该已经不在人世了。怀着思念,老父亲亲自打开 “衣冠冢”,让张人亚用生命守护的这批珍贵文物重见天日。
如今,由张人亚和父亲两代人珍藏、1920年9月再版的《共产党宣言》也收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它的封面是淡蓝色的,与红色封面的首版并排陈列在一起,静静守护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图 | 由张人亚父子守护一生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百年来,有人为保存《共产党宣言》舍生忘死;有人为理解《共产党宣言》彻夜钻研;还有人为发扬《共产党宣言》终身实践。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上海曾展出了全球2200种中外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不同的文字、同样的信仰,这汇聚起来的,是怎样的力量啊!书页宛然,时光荏苒,坚定如初。这本看似薄薄的小册子,如同恒星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青年谈感悟
接下来
来自商务管理学院的熊俊杰同学、
学前教育学院的李彦文同学
将为我们谈一谈他们的党史学习感悟
青年学党史
启迪智慧
砥砺品格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图文来源 | 中国共产党员网
策划 | 党委办公室 团委办公室
供稿人 | 李 想
音频 | 王 赟
视频 | 融媒体中心影视设计部
初审|刘 艳 韩梦仙
终审| 熊 杰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