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微信名叫“喜马拉雅”,他的遗愿是骨灰撒葬在青藏高原,生命弥留之际,他用最后的力气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他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
李德威教授是我国构造地质学家。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灾害地质等研究。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李德威教授开始潜心钻研地震预测。他还深入研究了干热岩及地热开发,先后获得“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2018年5月,李德威教授因病住院治疗,于9月14号辞世,年仅56岁。
本期《长江教育访谈》我们邀请李德威科研团队成员,他的学生刘德民,和我们分享李德威教授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动人故事。
野外科考的艰险
他用生命作答
一个人对大地的情可以有多深
对科学的梦可以有多炙热
李德威教授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万公里。1990年,他参加了李紫金教授负责的“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发现了许多与地质构造学说相矛盾的现象。为了弄清原因,从那时开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个月的时间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迹几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刘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他跟李德威教授一起野外科考的经历。刘教授说,他还记得当时西藏的野外比较艰苦,由于条件限制很多路线布置得很长,李德威教授一般选择比较艰苦或者比较长的路线自己去跑。面对这些恶劣的条件,他依然非常执着。
有一次他们要过河,因为只有一根绳索,就需要用吊在滑轮上的方式拉过去,当时李德威教授被卡在了中间无法进退,大家看到都吓了一身汗,如果掉下去的话,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所以李教授只能靠自己,一只手吊在绳子上,另外一只手抠绳索,慢慢抠过去,最后花了将近一个小时。
还有一次是在可可西里,他们走了一段时间发现周边有好多野牦牛看着他们走来,因为野牦牛在西藏是非常凶猛的动物,所以他们吓坏了,当时李德威教授还穿着红色的衣服,红衣服会影响野牦牛发怒,最后换了衣服慢慢移动才走出去。
李德威的儿子李喆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跟我说,他在无人区走的每一步,有可能是人类在这个地方的第一步。
他不太考虑生命安全或者什么的后果,他更多的是考虑这些事情是不是要去做的,这条路线是不是要去跑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毕业生李正汉
李德威教授说,河对面的现象特别好,我们要去现场看看去采集样品,当时冰川融化的雪水往下流,我们要趟河过去,脚一下去就麻了,虽然水不深,但是很容易被勾破,河里面都是坚石,西藏的石头都像刀口。
深入地震灾区 研究预测地震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了一支科考队,李德威教授第一个报名。
满目疮痍的灾区深深刺痛李德威教授的心,他说:“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太巨大了,一定要想办法研究预测地震。”
于是他们在实际工作里提出了重要的观点,这些建议对后续的简单防灾和灾后重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德威教授觉得地震发生的规律是能够找到的,所以他还参与了玉树地震,昭通地震和鲁甸地震,通过研究他发现地震的发生与地下深度的热有关系,于是提出了取热减灾减排的观点。
李德威教授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他之前的研究方向不是地震预测,而是大地构造。因为他希望能够减灾、能够做出一些贡献,所以就转向了地震预测,李德威教授做的这些不仅仅是热爱地质学,更多的是一种爱国报国之心。
后来李德威教授又将科研重心,投向为国家探索可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在琼北地区干热岩的实践项目中,他亲自设计试验井,成功钻探出185摄氏度的干热岩,为我国南方的新能源利用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开发固热能 中国能崛起
病重之际,同事到医院看望李德威教授,“当时他己浮肿得很厉害,艰难地握了手。他一见到同事说的却是项目的人员安排,他说自己已经没力气了,希望学校能继续把事情办成。”从李德威夫人口中得知,他的病情十分严重,怕感染,需要隔离,但他不听,不断召集学生来论证项目。
找到可大规模开采的地热能,解决中国未来的能源问题,是李德威教授毕生的愿望。
2018年9月12日他在病危住进重症监护室不能说话的情况下,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纸条传出来之后,大家才发现,他在写的过程中手已经很颤抖了,无法写出字来,李德威教授是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写的。他在弥留之际,想的还是国家目标和人民生活,因为开发固热能,能够减灾减排,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李德威教授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是一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地质学家。
在中国,有很多像李德威教授、像黄大年教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为了国家目标和人民需求默默奉献着,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一生的力量,这是一种对祖国无限的热爱。
李德威教授用赤胆忠心的豪情,书写了一生鞠躬尽瘁的家国情怀,把生命中最绚烂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科研、献给了青藏高原、献给了祖国。
记者:吴宝洪、何可、文玉洁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
——看完请点个好看鼓励一下辛勤的小编↓↓↓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