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放弃城市的繁华,选择贫瘠乡村。他们中有人勤勉教学,让许多学困生考上重点高中;有人坚守在只有7名学生的学校,用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他们是为贫困地区带来希望的特岗教师。本期《长江教育访谈》,走进教育部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2019年优秀特岗教师巡回报告会湖北首场,聆听三位优秀特岗教师的动人故事。
(《长江教育访谈》| 特岗教师 :青春在讲台上闪光 节目完整版)
七个孩子的校园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教师 杨瑞
2013年,从长春师范大学毕业的杨瑞,在吉林省参加特岗,被分配到农安县洼中高农场中学任教。校长对她说,洼中高农场很偏远,适龄学生越来越少,加之年轻老师留不住,课程开不齐,教学质量提不高,家长信不过,总在流失生源.去了之后她才发现整个学校只剩下七个学生,而杨瑞刚到校,就成为了全校所有学生的班主任。
班里有个学生叫小丹,有一天他突然说,他不想念书了,家里条件不好,他觉得念书没出路,还不如早点出去挣钱。另外6个孩子一听说小丹想走,都动摇了,想辍学。得知这个情况的杨瑞,赶紧去往学生家里做思想工作,此后,每个月都坚持家访,不断和家长保持联系。
这七个孩子都是学困生,学习基础很弱,成绩只有20多分。问他们有什么打算,有的说毕业后就去打工,有的说留在农场种田。但杨瑞知道,其实他们心中还是有大大小小的梦想,只是因为成绩不好,没有信心,缺乏底气 。比如小雨,就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 而小鹏,想当建筑师。
为了帮他们提高成绩,杨瑞每天放学后帮他们义务补习,坚持了两年。那两年,支撑杨瑞坚持下去的就是孩子们的未来,孩子们的梦想。
一次又一次补习,孩子们越来越有信心,成绩不断在提高,2015年6月,7个孩子参加中考,竟然有5个孩子超过了县城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
还有2个孩子成绩弱一点,进了当地的技校,但是杨瑞对他们说:“不要紧,行行出状元,当一名有技能的劳动者也很光荣,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老师心里的骄傲。”
每一个学生都是杨瑞坚守乡村的理由,无论她在哪里,无论孩子们在何方,洼中高农场学校的这段岁月,永远是她和孩子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我们都坚信,只要有爱,就有未来;所谓希望,其实很简单,就在眼前。
让每个孩子得到同样多的爱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镇中心小学 慎魁元
2009年,慎魁元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并获得管理学和教育学双学士学位。大学毕业时,得知国家实施特岗计划,毅然决然回到乡村,教书育人。
当年9月,他来到湴浆小学任教。湴浆小学是一所村小,有五个年级,120名学生,却只有三名老师。
谈到那个时候的经历,慎魁元激动地说到:“那时候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四、五年级的班主任,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同时,带三个年级的语文和英语,以及全校的体育课。
我周末很少回家,基本上都会去家访。只有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生活,才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
慎魁元给我们讲述了他几次家访的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读五年级的高小静,成绩不好,总是背不出课文,去家访的时候,发现她父亲在四川打工,她跟继母生活在一起,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
慎魁元经常找她谈心,不断鼓励她。发现她虽然背不出课文,但写字有基础,就鼓励她跟自己一起练字。慢慢的,她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那时的她,变得非常爱学习,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经常是天刚刚亮,就听见铁门在响,便知道是她和弟弟、妹妹上学来了。
后来,小静特别喜欢读书,连整本课本都能背出来。当她在慎魁元面前一口气背诵出《弟子规》时,他的惊讶、感动和欣喜一瞬间全部涌上心头。渐渐地铁门响起的声音成了他起床的闹钟,这个闹钟一响就是六年。
讲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慎魁元几度哽咽。
“听说我们村有个叫阿秀的孩子,是艾滋病孤儿,9岁多了,至今还没有上学,我主动去家访。一家访才知道,阿秀几年前来学校报过名,但其他家长都极力反对,怕传染给他们的孩子。迫于压力,学校就没有收她。
阿秀的爸妈早些年就因病去世了,她和81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我看到她的第一眼,眼泪就出来了。阿秀穿着一件粉红色的衣服,胸前早已成了黑色,也不知道多久没换洗了。头发很乱,脸上很脏,但是她并不怕我,总是冲我笑。
后来我才知道她为什么会冲我笑,因为从小到大,很少有人来看过她。我的到来,让她好高兴好高兴。
我告诉她我会教她读书识字,她和奶奶听了都很开心。我让她每天等其他学生放学后,就来学校,然后给她上两节课。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我握着她的手教她写名字时,她又笑得很开心。看到她笑,我又忍不住流泪了。我多么希望以我的不断努力,让她找回更多原本就应该属于她的笑容。
这期间有家长让我不要教她,说会传染。其实也不能怪他们,毕竟他们的孩子是我教,关心自己的子女没有错。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停下来和他们讲授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努力解开他们心结。就这样我教了她一个学期。
后来我被调到知青希望小学当校长。开学后我专门去看她,才知道她被姑姑接到广州一所学校读书了。听到那个消息,我很失落,但也很开心,毕竟知道她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阿秀还不大会写字,但给我留了一张她画的画。画着一个微笑的小女孩,那一刻,我特别特别地感动。”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年来,他未曾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会为乡村孩子们点亮希望。“
老师愿意和你们在一起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双坪彝族苗族乡初级中学教师石明警
石明警任教的赫章县双坪彝族苗族乡初级中学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附近,那所乡中有学生300多人,学校安排石明警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拿到他们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石明警傻了眼,一个班平均分19分,另一个班强一点,也只有21分。面对这样的成绩,让他真正感受到了“万事开头难”。那时的他就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要做好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必须获得家长的支持。
“我说,我很希望你们能来开家长会,很多事情我们要共同商量。开家长会那天,我其实很担心,担心他们没当回事,担心他们不会来,毕竟那是收割的时节,农活很重,家长格外忙。但让我感到万分高兴的是,到了家长会的这天,有的家长是放下锄头从田间地头赶来了,有的家长是翻山越岭从羊肠小道走了几个小时山路赶来了。大家到得非常齐,一个不少。从这一点就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家长们还是对学校,对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期望。”
在此后十多年的日子里,石明警非常注重与家长联系,就像当年挨家挨户打电话一样,挨家挨户地走访。
第二件大事就是争取老师的配合。
“我组织老师们和孩子们召开了师生座谈会,目的是想给任课教师和孩子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在这个大家庭中,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行。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境况,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我说,老师们,我们面对一百个学生,就是面对一百个家庭,只有学生教好了,这些家庭才有希望。”
第三件大事就是振奋学生精神。
“我策划组织了班级准军训。因为条件艰苦,我们没有军训服,就给每个孩子做了一顶小红帽。课堂上,我是老师;操场上,我是教官,努力给孩子们当好榜样。
我组织孩子们定期到敬老院给孤寡老人做义工,老人们很感动,孩子们也很感动。在一次次善举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真善美的力量。”
这张照片是石明警与学生小慧的合影,小慧由于家庭困难,思想负担重,几次想要辍学回家种田,是石明警和科任老师们一次又一次的劝说才让她重返校园,如今不仅考上了大学还成为了央企员工。这让石明警看到了教育事业所带来的力量。
2014年8月,县教育局组织城区学校教师招考。进城工作,这对在很多在山村教书的教师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石明警也报名考试,并被录取,准备上岗。石明警无比激动的跟我们讲述着当时的场景,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8月26日,是新学期学生入校上学的日子,也是我去县城选择岗位的日子。早上,当听说我到县城选岗,我们班的学生就立即跑出教室找我。当时我不在学校,这是当时校园监控录像。
一些孩子跑到值班室找校长,不断恳求恳求让我留下。另一些孩子跑出校门找我,却什么也没看到。空空马路中,学生放声大哭,“石老师不见了,你走了,不要我们了……”
找不着我,学生们纷纷哭着给我打电话,问我的问题都是一样的,“石老师,您不回来了?您走了啊?”大家哭成了一团。此刻,我心里非常纠结,非常感动。我在电话里对他们说:“我是去县教育局开会,要回来的。我答应你们,一定回来。”
好不容易这边才挂断,学生家长的电话就一个接一个打来了,有挽留的,有提出转学申请的,有家长急切地说:“石老师,你走到哪里,我们的娃娃就转学跟你走到哪里。”
那一天,满脑子都是学生抱团哭泣的景象,在县城街道上徘徊的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过往的人群熙熙攘攘,没人会在意一个陌生人为什么流泪,但我突然感觉到我已经离不开那些孩子,离不开那个地方。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好像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就是最需要你的地方才是你最恰当的位置。而最需要我的,是双坪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和淳朴的家长。
当天下午,我正式向教育局提出放弃选岗,坐车回到了我的学校,回到了孩子们的身旁。那天,所有孩子都喜出望外,大家簇拥着我,拥抱着我,还有一些学生生怕我又走了,紧紧挽着我的手臂,久久不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已经成为了这些孩子的家人,而孩子们也成为了老师们最深的牵绊。他们愿意在一起,在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度过最美好的校园时光。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
——看完请点个好看鼓励一下辛勤的小编↓↓↓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