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战幕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也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路山海关、唐山段打响,18日东北野战军占领锦州,关上东北大门。10月21日长春解放。11月2日,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宣告解放。随之营口也被人民解放军攻克,辽沈战役至此宣告结束,共歼敌47.2万人。东北换了主人。
2019年10月,辽沈战役纪念馆迎来一位特殊的参观者——张贵斌。这位老英雄轻轻抚摸着烈士名录墙上战友的名字,低声呢喃:“战友们,终于又见到你们了。国家强大了,现在不用打仗了。”
1948年初参军的张贵斌,当时是东北野战军四纵的一名战士,参加了辽沈战役中最惨烈的塔山阻击战。“我们誓死坚守阵地,就算剩下一个人,也不会退缩。”张贵斌望着持枪振臂呐喊的解放军战士雕像时,泪水模糊了双眼。张贵斌与战友们发扬敢打必胜、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将国民党救援锦州的部队挡在塔山,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他因此荣立大功。
率先发起的辽沈战役,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基本格局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多人。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已得到解放。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和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汉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下。整个南线战局已经根本改观。
辽沈战役结束后几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于11月6日下午发起淮海战役。战役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歼灭了黄维兵团,12月16日,黄维兵团被歼的第二天,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这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南下,毛泽东指示在南线留下杜聿明集团,暂时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
从12月16日以后的20天中,天气骤变,雨雪交加,国民党军队粮弹两缺,饥寒交迫,士兵饿死冻死的越来越多。蒋介石派飞机空投的少量粮弹,根本无济于事。人民解放军就地休整。后方的几百万民工为了支援前线,源源不断地送来粮食弹药等,使解放军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1949年1月6日下午3时,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陷入绝境的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开始瓦解。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徐州“剿总”副总指挥杜聿明被生俘,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当年,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强军精武红四连”前身所在部队在淮海战役中,和兄弟部队担任主攻任务,英勇顽强、所向披靡,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
如今,在改革强军的铿锵步履中,他们实现了从“铁脚板”到“钢履带”、从“钢刺刀”到“新战车”的新跨越,“从战火中走来,我们一定要红色基因代代传,一代更比一代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杨成武率领的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开始包围张家口,平津战役开始了。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内。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除归绥、太原、新乡等少数几个孤立据点外,解放了华北全境。
战役的第一阶段,解放军采取隔而不围或围而不打的方针,分东西两集团着手分割、包围傅作义部。到12月25日,傅作义的60万部队已被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敌人的西逃或东逃之路被阻,傅作义集团欲跑不成,欲战不能,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被围在新保安的是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军长是傅的心腹干将郭景云,被围在张家口的是孙兰峰的第十兵团,他们均为傅作义的嫡系部队。为了加快战役的进程,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杨得志部、第三兵团杨成武部分别担任攻取新保安、张家口的任务。经过激战,解放军相继拿下了新保安和张家口,新保安守军将领郭景云战败自杀,张家口守军将领孙兰峰被俘,傅作义的老本基本上也打光了。平绥全线获得解放,北平之敌西逃的希望化为泡影。
为争取天津守敌陈长捷投降,我平津前线指挥部进行了多次劝降,仍未成功。1月14日上午10时起发起强攻,到15日15时止,解放了天津。天津战役的胜利结束,警告了傅作义誓死抵抗,只有死路一条。天津的解放加速了北平和谈的进程。
这时,在军事打击的配合下,中共中央展开了争取傅作义和平起义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秘密接触谈判,在多方开导和形势的逼迫之下,傅作义于12月23日就起义事宜亲自给毛泽东发去一份电报。
经过多次谈判,傅作义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内。谈判的成功,北平的和平解放,使这个文化古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促使国民党军队日益瓦解,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硝烟已然远去,号角仍在回响。在天津市北辰区的一个农家小院,年龄近百的杨树柏与儿孙端坐一起、其乐融融。他身上的一道道伤疤,记录下一个个战斗故事。杨树柏在战火中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亲历了平津战役。他说:“不管什么时候,我始终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后来,他在朝鲜战场上孤胆守高地、只身战强敌,荣立大功。
战役影响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余人,这场由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1月中旬,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赞叹地在台历上写下:“奇迹、真是奇迹。”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也曾撰文说,解放战争的进程与结局,远非通常的军事理论可以解释。不少国外军事史学者更是表示“很难理解其中奥秘”。
图片|网络
文字|网络
编辑|大学生记者团 雷子杰
审核|韦媛媛 陈希卉
猜你喜欢
叮咚—你有一封来自“蓝”朋友的情书
刚刚,我们总结了四月!
工程的“五一”这样安排!
刚刚!工程喜获2021年湖北五一劳动奖!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