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UE
他戏称自己为“晏之敖者”
他告诉我们“既然有规划那就去做”
他坚信持之以恒走下去一定会有崭新的视野
他是经院首届“博学奖”获得者——周海灯
他与经院,都在路上,永远不会停
(图为:2011年首届博学奖周海灯参选照片)
十年前,税务Q0742班的周海灯获得了我校第一个“博学奖”,同时他团队是我校第一个在“挑战杯”赛事里冲进国赛并斩获三等奖的团队。
除此之外,他还以“晏之敖者”为笔名在山水藏龙BBS、微博博客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多篇与经济学术有关的文章,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思想,在思想碰撞中,激发了越来越多学子对科研的热爱。
十年后,周海灯在事业上已有一番成就。2015年他从海航辞职后在武汉创办可言堂教育,可言堂从民宅里的小校区发展到现在的5家校区,校区总面积约3000平米,累计培训学员超过20000人次;从50万的天使投资发展到超1000万的保守估值。
从经院再到创建可言堂,十年路途漫漫,“晏之敖者”仍然是那个坚定地望向远方,朝着心中信念砥砺前行的他……
“要改变自己,不要随波逐流”
“你可以理解为我是一个很强势的人,是一个做事有强烈动机,且目标坚定的人!”周海灯之所以在学术科研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于他一直以来心中树立了一个要做出成绩的目标,并日夜追随,凭借才能与坚毅来达成它。
2007年,周海灯考入湖北经济学院的财政专业。踏入校门,望着当时略显空荡和萧条的校园,一种想改变自己的强烈动机油然而生。他的整个大学生涯是非常积极的:为了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主动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加入学生会和社团。很多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与此到来的,是各种活动事情的冲突,学习时间的紧迫......
(图为:2009年周海灯创立财管院学术中心)
学习的压力和社团的事情曾让他应接不暇,当时最主要的矛盾在于如何协调自己的时间。“我当时奉行60分万岁,希望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的方面,千万不能挂科,挂科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时我的压力真的很大!”在外人看来事事优秀的周海灯也曾为挂科焦虑。他手扶下颌,回忆道。
“能力的锻炼,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你做着做着不知不觉自己就提升了在这方面的能力。”面对困难,周海灯选择迎难而上,做好时间规划并持之以恒地保持初衷,提高效率,每日也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在思考中前行。
日复一日,周海灯提高了自己的抗压、沟通协调能力,又扩大了自己的人脉圈子。多年后,面对创业上的压力,他也能迎刃而解。而这解药,或许由当年因忙碌培养出来的各项能力做主要成分吧。
(图为:2010年周海灯向著名经济学家蔡昉提问)
“进湖北经济学院的时候,我会想我的未来在哪里,我怎么规划我自己,然后到大三的时候你就会清楚,要实打实地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不要随波逐流了。”
大三那一年,周海灯将重心重新放在了学术探究上,课程较少,他就在图书馆看了一年经济学类的书。他阅读完专业书籍后,会立即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通过对经济学专业书籍阅读和思考,周海灯发现了自己在经济学方面的兴趣,结合自身的写作能力,他开始去学习多种经济文体。
后来,他写的近十篇经济散文发表在《经济学消息》上,多篇论文被《广西财经学院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录用。
“我对博学奖的印象太深刻了!”
“因为当时是首届,又是经院最高的学子奖项,首届宣传力度非常大,我对博学奖的印象太深刻了!”周海灯眯起眼睛,嘴角上扬,哪怕过去这么久,但回忆起10年前的场面,他还是能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娓娓道来。
为了树立科研典型,进一步营造经院学术氛围,“博学奖”应势而生。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学校极其重视这次博学奖,将入围学生的宣传照片贴到很多重要的地方,大学生活动中心门口也摆了两张面积很大的海报。入围的学生走在校园里,都会有人认出他们。“这样的场景还是让我有些不好意思的。”至今回忆起来他还是能感同当时的小尴尬。
设立博学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提高整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意在颁布给知识面广、孜孜以求,个人知识结构合理的优秀学子。
周海灯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中,他的多篇专业论文发表在各大学术期刊上,多篇经济、时事以及学术评论被凤凰网、搜狐财经、金融界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在团队竞争比赛方面也荣获了我校第一个全国性奖项——挑战杯三等奖(团队奖)。
除此之外,他也喜欢在微博博客上分享自己的学术经验和独特见解,受到了学弟学妹的广泛关注和喜爱——“晏之敖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可见一斑!“或许是因为我更符合‘博学’这两个字的人设。”
这是周海灯对于自己受到时任校长吕忠梅的关注和认可并最终获奖的想法。
(图为:2015年周海灯与当时吕忠梅校长一起颁发博学奖)
(图为:2017年周海灯参加经院学子奖颁奖典礼)
“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努力地做到,如果可以的话,还要给他人带来点什么。”这样的精神当然不仅仅限于他在经院期间,因为在这之后,他还找到了自己的另一条赛道。
“不过是众多森林中小小一棵树”
“当时高考的时候,就一直想要考到华科去,觉得这个学校很低调,但是又很强大。”周海灯对华科的情结较深。
而谈到考研的原因时,他认为由自身想法和机缘巧合这双重因素构成:“还有当时那些优秀的学姐,都是公共管理学院的,她们当时的目标是武汉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知道,哦!原来要考华科是要考这些东西的。”
(图为:2012年周海灯回经院参加素质班活动)
其实在他获得博学奖的时候,正是考研成绩出来不久——他的成绩在华科排名第十一,综合成绩第七,达到了全额奖学金的标准。博学奖和考研上岸带来的荣誉,令周海灯不禁有些飘飘然。
但很快,他经历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湖北经济学院他为宣传典范,可去了华科,周海灯意识到他的学术研究根本拿不上台面。面对同样一个问题,自己或许要思考许久,而在华科就读时的舍友则会较为轻松地给出答案。
要到华科那人才众多的地方去读研,不能只跟现在身边的同学相比,“傲”心可有不可满,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飘”,才是真正的强者要做到的。他清楚,此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满身荣誉的他,要放低姿态,要脚踏实地。
“本科毕业后,我会更加清楚知识对个人的重要性。”周海灯回想起读研和本科期间的区别,有许多感慨。在本科上课时,自己或许偶尔会走神不听讲,但老师通过PPT和书本教学,自己也会被动接受知识。到了华科,周海灯则会更加主动探索知识。不同的上课方式,有独到见解的老师,都令他受益匪浅,思维得到了更大的启发。
那时阅读的好习惯周海灯一直延续了下来,如果说本科读的书是“术”的层面,属于基本专业技术,那么读研期间,他的思想境界就更深一层,更多的是“为什么“——“要去主动探求知识了”。
对知识的好奇,以及对自己的更高要求,他发现自己读的书不过是众多森林中小小的一棵树,这时候的他,读的更多为名人原稿——“我想要追本溯源。”
拥有规划,那就去做
初进经院时,他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在何处,该如何规划自己,十年前在碧荷塘暗暗下定决心,要改变自身,这些强烈的目标计划让周海灯明白,在做企业时不会随波逐流。
(图为:2013年周海灯在某世界500强公司内讨论)
“其实创业对我来说不是为了当老板,而是想有自己的一份事业。”
当考研成绩优秀,文学功底也强的周海灯被问道为何不继续读博,他是这么说的:“当时我收到了三份offer,一份是南方报业集团记者,一份是海航集团,还有就是银行工作,我当时权衡了一下,我要去大企业,所以去了海航。”周海灯笑称自己是一个有强烈动机的人,本科期间做学术,哪怕是能给身边人讲清楚一个经济学原理,自己也会有一丝成就感。
刚刚创业半年的时候,周海灯和他的团队就一直在思考,教育企业发展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他们得出结论:要把学生教好,第一要把老师质量控制好,第二,要把教材编好。
2015年,刚创办的可言堂还在亏损中,成员的个人薪酬也才两千块,要把老师质量控制好并编写120多本教材,在当时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
但周海灯着眼的是两年、三年后,每一年一个循环,按月定计划,按周做教研,第一年完成初稿,以后逐年升级,到今年可言堂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教学和教研体系,保证了教学品质。这些事后看起来很平常的决策,放在当时随时可能倒闭的处境下,显得尤为难得。
创业过程艰辛,这其中的压力对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可想而知。周海灯坦言,书籍对他起了很大的帮助:经管类的书籍让他感同身受,一边阅读,一边学以致用。选择创办自己的教育类事业,或许只是机缘巧合下的研究。但他的考量,是如何把自己的事业做成。
因为他有这个创业规划,他一直都想要做成这样一件事,所以他就这样去做了。
永远在路上
“晏之敖者”是周海灯在高中时取的网名,到现在依然不变,漫长时光流逝,网名的内核似乎也与周海灯联系在了一起。
“鲁迅《铸剑》里面的晏之敖者,是一个悲壮类的人物,我理解的它的内核就是要秉承一种正与善,秉承这个信念往正的方向走,持之以恒往下走,走到一定程度就有全新的视野。”
从一个文艺青年成功地变身为一个理性者。周海灯回望自己十几年的变化,成长与成熟只是浅谈,他觉得自己更适合理性的自由:感性伤怀不再,责任变得更多。
(图为:周海灯创办教育品牌可言堂 开会中)
“我要去做更多的事情,试图改变大多数人可能做不了,但我能改变自己,能改变我的朋友,改变我的团队,改变我周边的人,为我周边的人提供更多理性抉择,这是我可以做到的。”昔日年少,时光带走的只是青雉和年貌,带不走的是他“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点什么”的初心和坚持——“晏之敖者”永远在路上。
学子变得强大,母校也在越来越好。若是现在身处经院大门,周海灯不假思索地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是经济学家长廊——这个曾经给他无数指引和灵感的地方,这个满是回忆的地方,这个激发他无限可能的地方。
“当年我读了那些经济类书籍,正是漫步在经济学家长廊,脑海里是每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或相互欣赏、或相互对立,就是在这个地方吸取了养分。每个经济学家的理论,对社会经济做的贡献,一代又一代的历史,这里的精神内核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而面对经院要更名大学的战略目标,周海灯感到十分开心,“挺好的,一定要有个目标,经济学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我们这些学生,这些校友,这些老师、校领导一代一代的努力基础上的。”周海灯眼里,是对母校满满的期望和祝福。是啊,其实学校每一年都有一些小目标,从没有硕士点到有硕士点,从目标更名大学,再到有博士授权,这些目标未来一定会实现的!
“晏之敖者”在他的路上,经院,也在路上。
前进,谁都不会停,永远不会。
湖北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 / 杨晓慧 霍聪聪 王姗姗 蒋家佳
图片来源 / 周海灯 经院新闻网
审稿 / 金苑
征集【文字 / 摄影 / 视频作品】
欢迎投稿至:news@hbue.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