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点半,文华学院大二学生张欣芸在操场跑步半小时后,正好赶去上课或自习。以前她上午没课会睡到9、10点钟,现在一个学期练下来,不仅懒觉没了,还喜欢上了跑步。
为了让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运动习惯,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文华学院在全校推行“一人一体育技能”,作为学校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从“以体育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人本教育思想和理念出发,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特点、运动兴趣需求与技能发展需要,通过体育理论学习、专项技能培养、体育俱乐部训练、课外体育锻炼等方式构建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文华学院校训:“博学笃志 本立道生”)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文华学院校长刘献君表示,“强化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我们通过体育教学改革,推动体育锻炼,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项终生受益的体育项目,达到育体、育智、育心的目的。”
一生一跑一跳一技能 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我们推行的‘一人一体育技能’正与此契合。”2017年,刘献君提出,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尊重个性化发展,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一项可以长远发展的体育技能,能够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跳绳、柔力球、武术……每名师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该举措面向全校,特别对大一、大二学生提出要求,覆盖率超过90%。目前,学校共开设18项必修课程,包括足球、网球、柔力球、太极拳、羽毛球、篮球、武术、健美操、拉丁舞等体育课,每生每学期可选修一项发展特长,有需要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提高班,磨练意志,提升技能。
与此同时,学校还提出了“一生一跑一跳一技能”,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活跃学校运动氛围。
“一到晚上,校园里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的夜跑族。”大二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徐彦彬每晚坚持跑步,去年还跑了半程马拉松。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打卡点,每名学生每学期须跑满30次以上,才算合格。一学期下来,学生平均要跑五六十公里,多者达到二三百公里。
侯东堃是学校大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一名学生,大一下学期乐跑112次,总里程603公里。大二乐跑93次,总里程417.07公里。候东堃说:“坚持跑步以后我感觉自己身体轻快了很多,身体素质增强了不少,压力大的时候跑步也能很好地缓解压力。”
不仅如此,学校经常组织大规模的跳绳比赛,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等形式多样,参与者众。经过跳绳训练,每班有93%以上的同学每分钟跳绳可以达到100次以上。
大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吴学颖原本手脚不协调,不会跳绳,在体育老师孔凌的指导下,跳绳考试每分钟达到172个,“跳绳让我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只要自己努力,其实很多困难都可以克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吴学颖说。在学校举办的第15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千人跳绳”项目成为当天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校公共体育系系主任余昭炜说:“我们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乐跑、跳绳发展学生基础素质,并在全校铺开,形成特色体育氛围,让自主运动意识强的学生带动自主意识薄弱的学生,走出寝室,走向操场,减少静坐少动,促进体能发展,强化专项技能。”
以体育科研促进体育教学
公共体育系鼓励老师们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近5年以来,公共体育系共承担省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0项,出版专著3本,教材2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围绕“一人一体育技能”课程架构核心与主线,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细化课程教学评价,并展开系列专项技能教学研究与探索,将“一人一体育技能”教学方案具体落地。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文华学院‘一生一体育技能’课程体系构成及实践研究”正式展开立项研究。
针对身体不适宜开展剧烈体育运动的学生,学校专门开设了体育保健班,学生需要提供医院开具的处方单、电子处方单、化验单、报告单中至少两种能证明病情的材料方可进入保健班。
谭润芳是公共体育系负责保健班教学的体育老师,她借助《体育保健班“一生一体育技能”教学目标实践研究》课题,针对学生特点,以专业知识迁移体育技能学习,提出了适合保健班的“一人一运动方案”并试行,得到了学生的积极配合和高度认可,激发了学生运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自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二学生许晓垚是保健班的一名学生,“我有反流性食管炎,剧烈运动就会呕吐不适,保健班运动量比较适中,挺适合像我这样身体不好的学生。”在保健班,老师会先让学生热身,在操场快走半小时后回到风雨操场打八段锦,最后留时间给他们做康复运动。“运动完觉得整个人都放松了”,许晓垚很喜欢保健班的运动强度。
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助力“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公共体育系的老师们共同创编完成了55万字的立体教材《大学体育教程》。该教材包含21个章节,127个微视频,在传统体育教材基础上融入总结性思维导图和“视频教学二维码”,将直观图表、动态数字媒体技术与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显和强化大学生一人至少拥有一项体育技能学习的科学性、趣味性、自主性。该教材不仅适合于当代大学生和体育教师,也适合于广大体育爱好者。
“以往的体育课注重运动能力训练,而现在,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运动能力的练习,还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专属运动技能。”从去年开始,公共体育系在全校开展体育大讲堂,部分体育老师先行走上讲台,“体育大讲堂既要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体育课程架构,还要帮助学生解决适合练习什么项目、如何练习的问题,帮助学生填平认知的‘洼地’。”谭润芳说。
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在刚结束不久的2020年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湖北赛区的比赛中,文华学院女子足球队荣获校园组第二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除了队员们的刻苦训练外,与学校实施的‘一人一体育技能’举措分不开。”女足教练黄超老师说。“‘一人一体育技能’把足球列为特色项目,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现平台,还让很多同学因此爱上足球这项运动。”
学校的五人制足球比赛战况激烈,学生们的运动热情燃爆校园。这项比赛的报名人数高达500余人,已成学校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一到中午,操场上就涌现大批踢球和看球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学习之余的调剂和放松,又能锻炼身体。另外,在运动队之中每个人都是一分子,都要为集体有所贡献,各司其职,在比赛中的过程中可以学会与队友合作,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大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陈庆豪谈到自己最热爱的足球运动颇有感触。
学校基础学部常务副主任谢柏林说:“体育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本身。体育竞赛不仅是学生发挥潜能、提高技能的平台,同时也要发挥竞赛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能力、磨练意志。”
2019年,学校组织了50支队伍的“五人制足球”赛、60支队伍的“3对3篮球”赛和7500人参与的“跳绳比赛,举办了首届校园毽球比赛、首届校园乒乓球比赛、师生乒乓球友谊赛、羽毛球比赛等等各种项目的竞赛,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在集体荣誉感的带动下,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经常出现场地不足的情况。
学校各体育代表队一直是各级赛场上的“黑马”。杨玉亭老师带领的柔力球队多次在国际大赛上夺冠。去年毕业的学生郭子铭学的是金融专业,却已签约成为一家知名体育公司的柔力球教练。他大一时原本想学武术,却阴差阳错被教练杨玉亭“骗”进了柔力球队,也因此有了不同发展。“柔力球不能用蛮劲,要借力打力。刚开始我很难掌握技巧,担心浪费时间想放弃。杨老师主动找我谈话,还抽出时间额外教我。”郭子铭说。
渐渐入门的郭子铭把大半课余时间用在了练球上。当学校的“一人一体育技能”氛围渐浓时,他也频频出现在赛场上,陆续参加了19场比赛,获得2018年日本柔力球国际竞技大赛男子单打冠军、2018年中国晋中柔力球大赛双打冠军等多项荣誉。郭子铭说:“今后就算转行,我也会一直打球。”
读书之于心灵、运动之于身体,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往往伴随终生。学校常务副校长刘太林说:“体育之于成长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规则约束下赢,也学会如何正确得体地面对输,更在于通过掌握技能、养成习惯、提高意识的体育终身教育,全面发展体质、才智和意志并将之融合为一体,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文华学院的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人生教育,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
(文华学院注重体育赛事,校外获奖颇多)
目前,“一人一体育技能”在文华学院蔚然成风。学校正筹划建设体育实验基地(包括体质监测中心、运动评价中心、运动处方中心、体能训练中心、保健康复中心),分析受试者运动机能和运动技能利弊,并根据其体育意向与体育兴趣,专门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适用的运动处方。同时建设高水平的体育技能俱乐部,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锤炼体育技能,实现个性化体育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往期热文回顾:
践行校训精神 找好角色定位 ----浅议文华学院校训之十
看!“拼”出个文华!
回首2020|那些特殊的数字记忆
这个冬天你所热爱的事还在坚持吗?
“卓越班”这个英语教学,有“新”更有“心”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
文字| 童玲
图片| 文新社摄影部
排版| 高洁莹
责任编辑| 禡晶峰
【版权】
图文由@文华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得到授权后,转载请保留此条配图
给我【好看】
你也越好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