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现任湖北省法学会理事
湖北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出版学术专著1部
在《法商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上
发表论文20余篇
深棕色的针织衫
黑框眼镜
文质彬彬和温文儒雅
是他给人的初印象
他就是法学院老师朱政
01
专心教育 行稳致远
“选择恩施,相对比较偏远的一个城市,它的好处就是你可以静下心来,专注于内心,没有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朱政博士毕业后,来到民大任教。
“当下中国法治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很多问题已经不是教科书上或者西方学者大的理论可以回答,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做社会科学的研究。”来到民大后不久,朱政就制定好了教学规划。
莎士比亚曾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因为兴趣,朱政选择了法学专业;因为热爱,他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最后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读硕士时,受导师的熏陶,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因为有了兴趣,学习时才会有乐趣。”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朱政一有时间,就会深入田野,做基层法制的调查研究。六年来,朱政写了大量有关于基层法制建设的论文,先后发表于《法商研究》《社会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其中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法治是核心命题或者核心价值,是遵守规则,严格守法,为整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法治做出一个公民应该做的贡献。”
田野间的调研,也丰富了朱政的教学,他将实际案例带到课堂,以案说法,“讲给学生听,他们会觉得法学的知识不那么枯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情紧密结合,让法学更加生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
02
为人师表 教必有方
在法学院,朱政主讲的课程是法理学和法社会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代替那些生硬难懂、艰深晦涩的学术用语,寓教于乐。“上朱老师的课感觉非常轻松自在,他更像是我们的朋友,严谨又亲切幽默。”“朱老师的讲课方式很独特,生动有趣,他经常会以案例分析开头,由点及面的贯穿知识体系,深入浅出,让人能够很容易理解这些知识。”朱政的学生对他的教学方式交口称赞。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眼里、心上。朱政说:“因为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00后’,他们的思维是很跳跃的,这也需要我们老师要学会与时俱进,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与学生‘磨合’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当我们试着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时,很多事情就会更容易解决。”
法学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积累。除了课堂之外,朱政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们爱上阅读,朱政每周都会抽时间组织读书会,给学生们布置阅读任务,谈阅读体会,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读书会这一活动也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反响,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朱政老师主持读书会
03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学术之路漫漫,需要坚韧的毅力,需要有甘愿坐冷板凳的勇气和决心,也需要对教育的热爱和深思。回忆做学术研究的日子,朱政直言,那是段难熬却又难忘的日子。论文的撰写需要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这些工作大部分都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做研究本身就是很寂寞单调的,但好在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在谈到对当前中国法学研究的看法时,朱政表示,法学研究要有国际视野,但也一定要有本土思维,需要从我国教育的基本现实出发去思考、去研究,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盲目跟风。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总有回甘。”做科研的道路注定是布满荆棘的,要聚焦当下,把每一件事尽力做到最好,遵从内心的想法,从而争取长远的研究,这不仅是朱政对自己的期盼,也是与他人的共勉。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授,朱政的教学路还很长,关于未来,朱政有着很清晰的认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做出自己更多的贡献。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六年的时光里
朱政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的成长
培养了很多优秀学子
致力于科学研究
让人看到了坚持的意义
沉心静气做学问
为师六载育桃李
来源/新闻中心
文字/周雨琳、颜菲
图片/张旭
编辑/丁子怡
责任编辑/熊煌
投稿邮箱/2710865671@qq.com
审核/lbl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