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附属医院杨华教授
荣获“中国好医生”荣誉称号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二十余年的杨华教授
是医生、是学者、更是学生们的好老师
杨 华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呼吸内科主任,医学硕士。
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委员,呼吸治疗师,州甲流防控专家组成员,州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州尘肺病诊断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项。
“
医者
仁心
”“‘中国好医生’这个称号,是党和人民对我的认可,而‘治病救人’是我的终身追求。”
2019年的11月,民大医院呼吸内科入住了一名年近八旬的患者,呼吸困难持续八个月,包块几近堵塞气管,杨华组织多学科会诊,得出该患者手术风险极高的结论,建议转院,患者不愿意去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打算放弃治疗。
杨华教授耐心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其家属患者病情严重,手术后有一定几率可以缓解病情,但仍存在风险。患者和其家属表示理解,但仍不愿转院,要求在民大附属医院进行手术。
该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且还是医院遇到的第一例,杨华教授为了患者能够存活下去,顶着风险,进行气管镜介入包块切除术,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打破了恩施州当时支气管镜手术的瓶颈。
而在疫情期间,杨华教授的工作点收治了一对兄妹,因为两人的父亲确诊后治疗无效死亡,他们的求生欲也愈发微弱。
经过杨华教授团队的不懈努力,兄妹二人看到了自己被治愈的希望,最终,兄妹二人顺利出院。
当时正在隔离区休息的杨华教授,看到相关的报道,非常感动。“获得康复的兄妹,让我觉得自己前段时间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这件事不仅让患者重获新生,也让我更加坚定——做一名医生,特别是做一名中国医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
师者
传道
”杨华教授始终不忘救死扶伤,履行着一名医者的责任,而在谈及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时,杨华教授说:“选择来恩施,就是因为我可以来这里教书育人,传递属于医生的那一份力量!”
▲杨华教授与学生钱政通的合照
今年是钱政通受教于杨华教授的第三年,对钱政通来说,杨老师就像“家长”,既关注他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关心他的生活。
身为安徽合肥人的钱政通刚到恩施时,不能适应恩施的生活方式,也总是无法融入新的学习、工作环境。
了解到学生所处状态的杨华教授,通过与学生交流恩施当地文化的方式,让钱政通慢慢熟悉了恩施,也慢慢喜欢上了恩施。
在无微不至的关照学生外,把自己的医风、医德理念传递给学生也是杨华教授看重的事情。
创新医疗手段、深入疫情一线都是杨华教授以身作则的表现,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影响同学们的方式。
“杨老师就像我们的航标灯,在她身上,我们学到的是对专业知识不断学习的坚持以及对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的不断创新。”钱政通说。
“
长者
期望
”自从医以来,杨华教授始终在不断钻研,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我。
其现有国家级、省级论文20篇,专著3部。担任湖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项。专著《纤支镜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已出版。
主要擅长慢性气道疾患、各型肺炎、肺部肿瘤、胸腔积液、呼吸衰竭等疾病诊断及治疗,应用有创、无创呼吸机、血气分析,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哮喘、ARDS的抢救水平,应用电子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术等技术在肺部肿瘤、异物,间质性肺疾病,感染性肺炎的诊断水平达到州内领先水平。近几年带教实习生、进修生200余人。近年来,杨华教授走在科研、教学、临床实践的路上,每一步都留下了不一样的足迹。
“这次疫情,我看到和我一起工作的都是80、90后的孩子,这些孩子都很年轻,其实他们内心都非常害怕,甚至恐惧,但是就是这些孩子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隔离病区。”回望自己留下的足迹,展望未来的医学后辈,杨华教授寄语:
孩子们,对医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你们要知道更重要的是思考进入临床以后,自己应该怎么样面对疾病、患者。未来等着你们的那些问题都是书上学不来的,这就需要你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学习去接触。
妙手仁心绽芳华
以身作则话传承
策划/湖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采访/郑德卿
文字/张雅婷、钱政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雅婷
责任编辑/熊煌
投稿邮箱/2710865671@qq.com
审核/lbl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