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4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另外,参与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这是武汉大学继2018年、2019年之后,连续第三年捧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
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项目围绕我国高分遥感系统“好用”和“用好”的目标,首创卫星遥感全球无地面控制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打破空地遥感高精度定位定姿核心装备和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核心技术封锁,研制的地形勘测车首次参加国庆阅兵,实现高精度天空地遥感系统核心装备和技术自主可控,为国产卫星遥感影像自给率从15%提高到85%以上做出重要贡献,首次实现境外1:5万无地面控制点测图,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主持完成。项目针对水稻生产中褐飞虱危害严重的重大需求,从稻种资源中发掘、克隆抗褐飞虱基因,创制出高抗褐飞虱优异新种质,创建了水稻抗褐飞虱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抗褐飞虱育种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了我国抗褐飞虱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深部复合地层隧(巷)道
TBM安全高效掘进控制关键技术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刘泉声教授主持完成。项目揭示了深部复合地层TBM高效破岩机理,提出了深部复合地层TBM可掘性评价方法,发展了深部复合地层TBM施工挤压变形卡机、岩爆和突涌水等工程灾害控制技术,建立了深部复合地层TBM系统适应性设计理论与评价决策系统。成果成功应用于水利、交通、矿山领域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及首台国产TBM和国产最大直径TBM等装备的系统设计,显著提高了掘进效率,保障了工期和施工安全,整体提升了我国TBM装备制造和掘进控制技术水平。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
装备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程应用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闫利教授主持完成。项目瞄准厘米级地理空间信息的高时效获取这一国家重大需求,攻克了移动测量装备国产化制造与集成的核心技术,形成了适用于多样应用需求的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及生产应用体系,并提出了我国新型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生产新模式,推动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升级转型以及信息化建设进程。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并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多行业应用,实现了我国高端厘米级移动测量装备从引进到输出的重大转变。
参与完成项目:2项
动力与机械学院郑怀副教授、李辉教授参与的科研项目“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艾廷华教授、张翔副教授参与的科研项目“智能化地图综合与多尺度级联更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统称“国家三大奖”。此外,还包括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分别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8名外籍人士和1个国际组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延伸阅读
连续3年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其中李建成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年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武汉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主持完成2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完成的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施闯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内容来源: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
武汉大学新闻网 武汉大学官微
编辑:尹麒云
审核:白玉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