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学生做公益,“小爸爸”连续九年把爱带回大山

关注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9年来,骆群曙创办的“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逐渐发展壮大。目前有注册会员312人,志愿服务总时长逾5万小时,长期致力于蕲春、罗田、新洲等大别山地区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在武生院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下,资助8所小学,累计筹资37万余元,帮助87名留守儿童重返课堂,让近6000人次山区留守儿童受益并通过平台让近2000名志愿者参与公益。

记者| 程晓璐

作为一名“90后”,骆群曙显得沧桑许多。一米六几的个头,白发茬儿满头都是。

暑期公益支教之行,他像个大孩子似的,与大别山腹地的孩子们一起唱歌、恣意奔跑。他晒得黝黑,满身的汗把衣服浸出一圈圈盐渍,夜晚在木板床上铺张凉席和衣而眠,内心却快乐而满足。

分别的时候,家长都拉着骆群曙的手不舍得放开,含泪不停重复着感谢,孩子们追在车后跑,那个场景看得让人动容。

从武汉到黄冈市蕲春县,从城市到山区,200公里的路途,那是他用爱逾越的距离。

他和山里的孩子们有个约定:“每年我都会来看你们。”这一应,便是九载。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骆群曙和山区孩子们在一起

村里的小毛头

他长大要成为一束曙光

骆群曙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辅导员,也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留校。而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回到养育他的故乡,这里有他的另一份牵挂。

汽车在山路中穿行,窗外的景致从平坦开阔到层峦叠嶂,一层又一层、一重又一重。在两爿绵延大山的山涧里,留存了许多和骆群曙一样的山村孩子的童年。

骆群曙出生在蕲春县一户农家,小时候家里穷,吃了不少苦,营养也跟不上,个头比同龄人小很多,家人唤他“小毛头”。大名是父亲给起的,希望他成为“群众的曙光”。父亲寄予的厚望,是骆群曙一直以来的人生信条。

镇上的人大多都知道骆群曙一家。

父亲骆效兰从1985年起就在镇上中学教书,一教就是36年;母亲刘秀珍是民办小学老师,从教近40年;姐姐骆群丽是村里走出来的唯一一个女研究生,在父母的影响下,也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工作,毕业后回到家乡致力于乡村教育。虽然一家子都留在了大山里,但他们却希望山里的孩子能够努力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2年,骆群曙考取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亲友们东拼西凑伸出援手,圆了他的大学梦。他深知自己能够走出大山来到大学读书是多么的不易,开学后他随时留意各种兼职信息,尽力减轻家庭负担。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出色地完成学业,回报亲友和社会。

大一寒假,骆群曙应初中班主任邀请回到母校,与初三学生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老师办公室,他无意间看到了一沓贫困生辍学申请表。当老师透露学校有1/3甚至更多的学生“吃了上顿愁下顿”时,骆群曙的心像是被狠狠揪了一下。回到学校,他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兼职计划,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一天打五六份工,换来每月1600元收入。2013年年底和2014年4月,骆群曙先后两次向中学母校41名贫困生捐助了11200元钱,那一堆皱皱巴巴的钱,是他勤工俭学和各类奖助学金攒下的全部积蓄。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骆群曙大学期间兼职(资料图片)

在这背后,骆群曙却将自己每月花销严格控制在200元以内,一天三餐,他吃得最多的是馒头,因为便宜。偶尔,餐厅相熟的工作人员会送一些没卖完的主食给他。除了卫生纸、洗衣粉、牙膏之类的生活必需品,骆群曙基本没有额外开销。

他不允许时间有丝毫浪费,甚至有种“夸父逐日”的感觉。他比身边任何人都活得努力,但从没有人听过他叫苦,只有每天早上天还没亮起床铃响的那刻,全身酸痛的肌肉都会让他回忆起前一日的辛劳。

2014年3月,在学校帮助下,怀揣着“帮助更多人”梦想的骆群曙在武汉市新洲区民政局正式注册了社会公益团体,取名“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骆群曙任法人代表,带领团队以满腔热情做公益。

骆群曙为“山区孩子”倾尽所有的事迹太多太多,每一比收入,花在自己身上的寥寥无几,给贫困家庭孩子垫学费、买过冬物资,他从不吝啬,毫无保留。学校有到武汉中心城区的公交,但是读书两年来,他只去过中心城区一次。那还是因为参加公益创业大赛。

那一天,骆群曙带领团队参加2014武汉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大赛总决赛并入围十强,获得10万元奖金。领奖时,眼眶泛红、双手一直在颤抖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孩子们今年冬天不用打赤脚穿单衣了。真想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他们。”

那年冬天,鄂东大别山区6所小学共2428名学生穿上了骆群曙为他们添置的新棉衣。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骆群曙为山区小朋友送去暖冬物资(资料图片)

那年,骆群曙的事迹也火遍了全国,社会各界反响热烈。面对采访镜头,他不好意思地用手指梳了梳头发,露出窘迫的神情。这个谈起山区孩子们时滔滔不绝的大男孩,小声地告诉记者:“衣服是姐姐给的,鞋子是我同学给的。”

“我觉得我很富有。”虽然吃穿简朴,但骆群曙却从未觉得自己过得苦,“我走出了大山,也该为家乡做点什么”语言简单朴素,但他的笑容里有希望。

留校成为辅导员

他要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

长期的兼职打工并没有影响骆群曙的学业,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辅修了双学位。201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又心怀大爱的他获聘留校任教,骆群曙倍感珍惜。

数年来,骆群曙一直奋斗在一线,先后担任了14个班级的辅导员,同时,他还担任了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他说,自己首先是辅导员,然后才是为辅导员们“服务”的领路人。只有不断探究辅导员本职的内质和精髓,才能传递出思政教育规律和意义的别样美。

不同时期,面对青年学生不断变化的特点,骆群曙均主动调整并构建起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以应对形势和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困难,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学生们爱用QQ,他便开通QQ空间,当学生们心理疏导的“知心大哥哥”;抖音火了,他也开通个人抖音号,成为师生们心灵沟通的“贴心小棉袄”;寒冬酷暑,他每天比学生更早起床,组织大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强身健体磨练意志……

骆群曙说:“辅导员要用心读懂每个学生,用爱关注每个学生。在学生无助时,我们是‘110’,在学生咨询时,我们是‘114’,在学生痛苦时,我们是‘120’,在学生抱怨时,我们是‘12315’,而学生最需要帮助时,我们还得是‘119’。”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把“家”安在了学校,常年坚持吃住在校区,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阶段性问题。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骆群曙带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后合影

“每天早晨把你叫醒的不是闹钟,而是你的梦想。”这个在校园里总是拿着馒头奔跑的年轻人说,爱心没有终点,心怀感恩,努力奋斗,这就是自己最美丽的梦想。

返乡支教9年

他要帮山里孩子“眺望”山外

寒暑假是高校学子和老师们难得的闲暇,但从读大学至今,骆群曙从没给自己放过假。他形容:“这是一种爱的支撑。”

假期第一天清晨7点,骆群曙带着他的承诺和爱心,迎着薄雾再次踏入大别山。3小时的路程并不好走,山路漫长而崎岖,村民们依山势而居,空旷却冷清。因处地偏远,孩子们外出的步子迈得也晚,有的孩子即将读初中了,还没走出过塆子。

从蕲春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尖顶山头,向下望去,山谷里的一片平地上,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那里就是他要去的狮子镇圆襟冲小学。

抵达时已近中午,见到下车的骆群曙,孩子们欢呼着一拥而上,把他团团围住,称呼他“小爸爸”。骆群曙一一叫着他们的名字,问长问短。趁着孩子们放学的间隙,骆群曙将少儿读物、文具等送到了他们手中。

此情此景,让他回想起第一次去看望山区小学孩子们时的场景。那是一所鄂东最偏远的山区小学,条件简陋。学校里没有娱乐设施,孩子们正是爱玩耍的年纪,只能爬树作为消遣。有小朋友一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使劲忍着眼泪。骆群曙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年年底,他拿出积蓄购买了滑梯给孩子们送去,还特意为他们购买了御冬的袜子和手套,孩子们从教室里飞奔而出,拉着他的手又蹦又跳,那是一双双稚嫩,但生满冻疮的小手。深冬腊月,寒风呼啸,山上的雪下得很厚,落在悬崖上,也落在他们身上。那般场景,并不浪漫,骆群曙只感到生命之重。

“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一定会竭尽全力!”骆群曙郑重许诺。也正是这次山区之行,让他更坚定了坚持公益的决心。

至此,每年暑期,骆群曙都会组织“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的10余名志愿者们一起,奔赴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各小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关爱留守儿童暑期支教活动。今年,也是他们连续第九年陪伴孩子们度过暑假时光。

骆群曙介绍说,为了让支教活动真正有效地帮助山区儿童,“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前期进行会充分的准备。每年通过志愿者报名、初选、复选、中期考核、培训、试讲等环节,最终从全校近500名报名的同学中选拔出十余名志愿者参与支教。除此之外,还会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体能训练、说课训练等十余次专题培训,并精心设计暑期支教的课程及各年级课程表。针对各年龄段儿童的特点,突出素质教育,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礼仪、书法、手工艺、电影赏析、安全知识讲座等近二十门课程。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骆群曙在支教课堂上

骆群曙表示,近年来,国家快速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山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却日益凸显。“由于孩子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爱母爱缺失致使他们自信心缺乏,大多数孩子敏感脆弱。”骆群曙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一名原本活泼开朗的男孩由于家庭的种种变故,几乎一夜之间完全封闭自我。

“我们除了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帮扶外,也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阳光的童年。”骆群曙和支教志愿者们每隔两天就会全体出动,到留守儿童家庭家访。村里的水泥路是近几年修成的,在此之前,大山横亘,骆群曙和“小老师们”只能走路上山。9年家访路,不知几万里。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骆群曙在山村家访

骆群曙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人生最大的快慰是学生的成长成才。骆群曙的教育不仅是向学生教授知识,更多的是为人的道理,“知感恩”是学生们的必修课之一,“在学校享有的一切资源,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这一切都来之不易,要珍惜、要感恩……”这是骆群曙经常和学生说的话。

除了感恩教育,自立自强和回馈社会也是骆群曙希望山区孩子们学会的另一堂必修课。

“我和你一样出生在这大山,吃百家饭长大,考上大学的那年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你想要的的未来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努力争取,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可以,你也一定可以”这是记者无意间听到的骆群曙和学生的一次谈话。

今年夏天,骆群曙带着志愿者们例行家访。在蕲春县狮子镇圆襟冲村一户学生家里,骆群曙问到孩子的未来梦想,文静内向的男孩有些激动,小男孩说,“我以后也想读大学!”当问起原因,“我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可以帮助别人的人,我们家因为有好政策、好人帮助,日子开始变好了,我也想做这样的人,让农村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男孩说这话时虽然腼腆,但是眼睛里的坚定和骆群曙如出一辙。

“在暑期,志愿者老师们为村里留守儿童开展形式丰富的公益课堂,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为学生家长解决了不少负担。”狮子镇圆襟冲小学校长康礼明介绍,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脱离了学校的集体环境,又缺少家长的照料,暑假往往成为安全监护的“真空期”,人身意外事故风险大大增加。此前,村里有个小孩跌入坳塘,失去了生命,令人痛心。“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切实解决了这个难题,帮助村里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骆群曙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时间见证着山区孩子的改变,也见证着他自己。九年来,在骆群曙的带动下,“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逐渐发展壮大。目前有注册会员312人,志愿服务总时长逾5万小时,长期致力于蕲春、罗田、新洲等大别山地区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在武生院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下,资助8所小学,累计筹资37万余元,帮助87名留守儿童重返课堂,让近6000人次山区留守儿童受益并通过平台让近2000名志愿者参与公益。在骆群曙的影响下,走出大山的学生时刻怀揣反哺之心,他们有的捐助学弟学妹,有的每逢假期都回到母校支教代课,他们用自己的方法传承着骆群曙教会他们的精神——“知感恩、懂回馈”,他们用着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就如同骆群曙一样。

“只有偏僻的山坳,没有偏僻的人生。”骆群曙自有一套“精神法则”——只要努力干,就一定有希望。但即将到而立之年的他,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却鲜少考虑,他的微信签名里写着:你有一个孩子,我有一群孩子,我很幸福!他迫切地希望,山里的孩子们能汲取知识的力量,不断修为,向上向善,最终成为党和国家未来社会的“星星之火”、今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燎原之势”。

每次回程路上,骆群曙在山顶俯瞰,山谷中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仿佛跳动的火焰,在风中永不熄灭……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记者:程晓璐

责任编辑:廖磊磊

投稿邮箱:3292275586@qq.com

温馨提示:在浏览“带着学生做公益,“小爸爸”连续九年把爱带回大山”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湖北本科院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带着学生做公益,“小爸爸”连续九年把爱带回大山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