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南民族大学第2149条推送
2021年高考成绩陆续放榜
为了让广大考生和家长
更好地了解中南民族大学
招生就业工作处及各学院推出直播节目
深度解读专业为专业代言
今天即将出场的有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人工智能、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实验班)等8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方向)工程硕士点,拥有国家教育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一一探索国际合作培养创新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实验班)等教学改革项目以及省级精品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扎实的科研基础,教师中有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部级人才计划5人,海外高层次人才5人,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学术氛围好,团结和谐、求实创新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49项,企业委托项目138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
学院现有办公、实验、科研用房6300平方米,各类专业实验室、研究室21个。拥有国家民委信息物理融合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制造企业智能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依托“中南民族大学一一金山软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举办提升学生行业认知、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竞争力的“新未来”训练营。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及科技作品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国际性或全国性大学生竞赛中取得全国冠亚军等500余项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位列全校前茅。
法学院
法学院成立于2002年4月,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59年成立的政治教育系,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单位之一。
学院现有法学和知识产权2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法学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法学学科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宪法学》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法理学》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设有8个教研室和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中心;有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族法制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湖北省地方立法与人才培养基地和湖北省民族立法研究中心四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学院先后创新设立了西部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和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2016年,法学专业获批湖北省“ 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021年,卓越法律人才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8名教师担任中国法学会各专业研究会副会长或常务理事,聘请荣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及校外双师型研究生导师50余人。
学院重视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有能容纳200多人的模拟法庭;与各级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和多家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实践与就业基地。学院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 理律杯”模拟法庭大赛、全国版权征文大赛以及湖北省高校法学辩论赛暨版权专题辩论赛、全国“ 挑战杯”大赛等各项专业赛事,荣获一系列重要荣誉。
在法学学科建设上,学院重视融入主流,突出民族特色,关注现实热点,学科建设具有较强的学术基础和发展潜力。近十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约240余篇;出版专(编)著4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4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6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各1项。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与日本、德国、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及科研机构经常性开展各类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学院是中南民族大学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二级学院,其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民族研究室。现有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等5个本科专业,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社会学、人类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及民族学博土后流动站。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多人,有“湖北省名师工作室” 。学院多 人担任全国一级学会、省级学会副会长等学术兼职。学院还聘请国内知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何星亮教授、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等5人为校级特聘教授,聘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恩教授等3人为学院海外客座教授。
学院建有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文博专业实验室、口述历史实验室,在全国建有20余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拥有全国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 为国家三级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我国南方以壮、苗、黎、土家、瑶等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物藏品一万余件套,其中不少堪称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民族学学科是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湖北省一流学科 ,第4次教育部学科评估名列第3名;中国史是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是教育部特色品牌专业,民族理论政策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南方民族史”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近十年来,学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散杂居与城市民族工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非遗保护、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等领域做出前沿性学术贡献。学院共承担了4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80余部,在《民族研究》《历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获省部级奖项50多项。
学院现有来自40个民族的本科生962名,硕士生研究生233人,博士研究生56人,博士后5人。近三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均位居全校前列,民族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分获全校考研率第一。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4个本科专业,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学院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
学院办学条件优良。专任教师中,有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各类省部级高层次人才3人。按照大学生科研创新和4个专业方向,学院建有5个大型综合实验室,已建成28个分室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实验室正在筹建中。与中国电信、中国信科、小米科技等二十余单位建有稳定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心工作,先后获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等。建有智能无线通信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物联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5个校企合作工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6个研究型专业实验室。近3年承担了近30项国家级,40余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和30余项横向应用项目。
学院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团活动,支持并大规模地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成绩斐然,近5年获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奖项400余项,在全国兄弟高校中享有较高知名度。
学院毕业生多年协议就业率处于全校前列。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通信和电子设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高科技行业,部分学生前往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中科院等知名高校、研究单位,或赴国(境)外留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推荐阅读
填志愿 看过来 | 你想知道的民大2021招生工作问答都在这里
填志愿 看过来 | 中南民大2021本科招生专业解读第二弹
权威发布 | 中南民族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填志愿 看过来 | 中南民大2021本科招生专业解读第三弹
愿少年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END
中南民族大学
图片来源 | 招生就业工作处
文字来源 | 招生就业工作处
编辑排版 | 侯舣帆
责任编辑 | 刘虹
投稿邮箱 | weixinminda@163.com
-scuec 1951-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