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我就一定在!”致敬每个时代拼搏的哈军工传人!

关注

艺考

问天追星,神舟十三

艺考

“各号注意,我是零号,30分钟准备。”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发射倒计时30分钟开始,神舟十三号任务零号指挥员作为全发射航区的“施令官”,发出“神十三”发射准备口令。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举国振奋,哈工程人备感自豪,喊出“5、4、3、2、1,点火!”倒计时口令的这位零号指挥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就是我校95级原自动化学院(现智能学院)自动控制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校友吴华。

五十七年前 平地惊雷

艺考

57年前的同一天,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摁下原子弹起爆按钮的人,也是哈军工学子——1957级空军工程系七科原子专业班的韩云梯。

东方红一号 震动世界

艺考

从军工大院走出的零号指挥员不止吴华一人。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中国正式开启了太空时代。当时的发射任务总指挥杨桓是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海道测量专业一期学员。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将毕生奉献给航天事业的校友比比皆是,学员李凤洲、张建启先后成长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主官,担任过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下达多枚火箭升空的指令。

艺考

“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的哈军工传人将“三个第一”的价值追求代代传扬。每一次向星辰大海的征程,都有哈工程人的身影,每一次祖国的召唤,总有哈工程人实际行动的响应。“国家需要,我就一定在!”哈工程学子将这一铮铮誓言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进行到底!

艺考

艺考

“载人航天,小心没有上限”

他苦练零号指挥员的过硬素质

艺考

一身航天工作服,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吴华端坐在测发大厅正中央,一丝不苟地紧盯测试大屏,沉稳地下达指挥口令。这是他第一次担任飞船发射任务的零号指挥员,沉着镇定指挥的背后蕴藏着他扎实的专业基础、22年的任务经验、充足的任务准备。

“家里床头、餐桌、沙发上,到处都是他的书。”妻子常艳玲说。走进吴华的办公室,书架上关于载人航天系列教材和CZ-2F运载火箭的丛书有20余册,都被他作了特殊标记,10本厚厚的读书笔记记录了他半年来挑灯夜读的心得体会。

“神十二任务中他虽然是备份零号,但他按照主岗标准训练、准备,提前三个多月就研学掌握各系统的测发流程、方案预案、协同程序等试验文书,足足有五六十本。”老搭档邓小军佩服地说。

“夜晚天气冷,你们要格外关注塔架封闭区温度、产品状态和推进剂浓度,有问题随时报告。”就在发射前一天凌晨,吴华登上11层塔架,对塔勤值班员杨佳文叮嘱道。

艺考

神舟十三号船箭组合体转运到发射区后,吴华就开启了“007”的工作模式,吃住都在阵地,白天、晚上都会到发射场各个点位场所,对千余台套设施设备进行巡检、查看,确保塔架封闭区包括外围管路、电缆连接、防沙保温、照明等设施设备没有任何风险隐患。吴华说:“载人航天,小心没有上限,任何细微疏漏或考虑不周都可能会对整个任务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作为零号指挥员,既要掌控态势,又要左右兼顾、把握细节。

神舟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前,吴华早已在心里以及实际操作时模拟了上千次,但他还是不免激动和紧张。零号指挥员,绝不只是读秒,他还要同时关注各个系统工作的进程和完成的状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把握,协同各方,随时处理各系统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火箭发射后,吴华没有掉以轻心。“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三位航天员乘坐的载人飞行器顺利入轨。”直到上午6时56分,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吴华才真正如释重负。

二十年如一日,吴华一心铺在事业上。“我们结婚前一天,他在忙任务,结婚第二天他又去忙测试了,只有结婚当天,他休了一天。”对于丈夫的舍小家顾大家,同为航天人的妻子常艳玲十分理解。

“儿子今年11岁了,一直都是他妈妈在带,逢年过节、双方父母生日等等,都是妻子在补位。她的支持、包容,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心无旁骛干工作。”谈起妻子,吴华满眼温柔、满怀歉意。

神舟十三号零号指挥员的工作告一段落后,他又转身投入了新的任务。“送走了遥十三,我们还有遥十四、遥十五,作为一个普通的航天工作者,国家需要,我就一定在。”

艺考

“搞技术的,就要靠实力说话”

梦想让他长成一棵坚韧的梭梭树

艺考

在接受采访时,吴华数次提到“圆梦”。圆的是中国的航天强国梦,也是他22年坚持的指挥员梦。

1999年,梦想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吴华从哈工程毕业,放弃了离家咫尺的西安某单位,来到千里之遥的戈壁大漠,在点号一待就是19年。

不同于东风航天城主生活区,点号冷清、单一。就像点号周围顽强生长的骆驼刺、梭梭树一样,吴华带着报国的热情和期待深深扎进这片戈壁。入职当年11月,他参与了神舟一号飞船发射,“第一次看到测发大厅,感觉很有科技感、很神圣,听到回荡在调度广播里指挥员一声声慷慨激昂的口令,向往着自己哪一天也能成为一名测发指挥员。”

艺考

梦想一旦萌芽就会滋生不可限量的创造力。面对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遥外测岗位,吴华不气馁、不畏难,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自我学习充电上,一本本专业书籍、一项项课题研究陪伴吴华度过了点号的无数个春夏秋冬。

“搞技术的,就要靠实力说话、靠技术安身立命。”这是吴华的工作信条和自我要求。2001年底一次任务中,GPS单机匹配性出现问题,吴华提出替代法排故方案,只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顺利排除了故障。如果采用常规排故模式方案,则至少需要3天时间,任务就不得不推迟到春节后。“他比较有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思路和解决方案。”提起吴华,中心原副总师陆晋荣竖起大拇指。

2002年,为了提高遥测数据判读的效率,避免误判漏判错判。吴华提出运用计算机软件和软件组件插件模式,实现不同类别、不同型号遥测数据分组并行快速处理和图形可视化判读的方法,提高了数据判读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提供了运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凡是接手的工作,他都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为了实现“以我为主”数据处理与自动判读,他放弃休假,每天中午、晚上休息时间泡在单位。自己学明白了之后手把手帮带团队成员。短短一年多,他带领团队构建了遥测数据判读平台和自动判读系统,实现了多流多源遥测数据判读从需要4小时、2小时到只需要半小时的效率飞越。因为表现出色,工作第三年,吴华就荣立个人三等功,第五年又荣立个人二等功。

艺考

从助理工程师到专业组组长,从技术室主任到任务团队负责人,每一次跨岗位、跨专业、跨领域的跳转对吴华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不管困难再大,他始终有一个信念: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哪怕再微不足道,先做得让自己安心,才能让组织放心。”逐梦路上,吴华立足本职岗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艺考

“杨士莪院士是我们心中的 ‘8848’ ”

他以母校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标杆

在我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91岁的杨士莪院士深情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视频发布后,吴华反复看了好多遍。“我听过杨院士的讲座和学术报告,他是我们工程学子心中的‘8848’(珠穆朗玛峰高度),学校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是我们的标杆!”吴华说。

吴华1995年就读于学校智能学院(原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专业。高考择校时,具有哈军工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哈工程深深吸引了吴华,他毅然选择来到离家千里之外求学,投入到到惯性导航、测控等专业领域的学习中。

这个老师、同学眼中有些“腼腆、低调”的大男孩儿有一股韧劲儿。刚入学时吴华的英语成绩不是很好,他就全心投入英语学习,下课后总能看到他夹着英语书和习题册去自习室的身影,最终他一次就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随后又顺利通过英语六级考试。

吴华课余时间喜欢泡在图书馆。他喜欢阅读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书籍。“工科学生的课堂学习、科研生活等充满了数字、公式、符号,我很想以新的视角认识世界和自我。”读书让他形成了遇事冷静、多想一层、多做一步的思维方式。爱读书的习惯也一直被他带到工作中。

提起大学求学时光,最让吴华印象深刻的是严谨、认真、负责的老师们。“张树侠老师的学术水平很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同住一个寝室,班主任孟繁义老师就像母亲一样,经常来到寝室询问关心我们的生活。”对于母校恩师,吴华心中深怀感激。

艺考

艺考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当天,吴华所在95-421班级的微信群炸开了锅,天南海北的同学们表示祝贺。完成发射任务后,他一一回复了老师同学们的祝贺。

“我经常关注学校的主页、微信等,看到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由衷地喜悦。希望有机会能回学校看看。”吴华也一直关心关注着母校的发展。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吴华把自己的青春深深融入祖国的航天事业,融进大漠的一次次飞天,融进空天报国的漫漫征途中。“建设航天强国需要几代人努力拼搏、接续奋斗,能够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干一点有意义的事,我很知足也很快乐。”这是吴华坚定的选择。

艺考

跨越时空

一代代哈工程人不忘初心

将哈军工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不懈拼搏、接续奋斗

我们向他们致敬!

也期盼哈工程学子再立新功!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艺考

5、4、3、2、1,点火!

哈工程校友帅气冲云霄!

艺考

护英雄凯旋!

确保神舟十二电力十足!哈工程校友荣耀闪耀太空!

艺考

发射圆满成功!习近平致电祝贺!

为空天报国的哈工程校友喝彩

艺考

守护“嫦娥”回家!

哈工程校友荣伟为这一刻深耕30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谷雪

部分信息来源 | 人民日报、“我们的太空”公众号、

中国新闻社、哈工程校友会

排版 | 邹德羽

视频制作 |周恩豪 王兴博

编辑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温馨提示:在浏览““国家需要,我就一定在!”致敬每个时代拼搏的哈军工传人!”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黑龙江本科院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需要,我就一定在!”致敬每个时代拼搏的哈军工传人!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