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灾难当教材 上好抗疫救灾思政大课 我院思政课教师这样做(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艺考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2021-8-22 22:29:31 文/冉冬 图/蔡宇

关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近期,我省遭遇极端强降雨和德尔塔病毒的袭击。抗疫救灾中有人乘风破浪,有人保驾护航,有人逆水而行,有人战“疫”向前。

如何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融入开学第一课?深化“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来看看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怎么做......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齐潇晓

7月20日,郑州大水。危难见真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周边省市快速的调配物资和救援人员,体现了中国速度。每当有险情发生,人民子弟兵总是闻令而动、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干在紧要处,展现了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英勇顽强的过硬作风,展现了中国力量。许多普通市民拍摄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担心路过车辆被淹,孩子们冒雨拦车提醒司机绕行;“郑州最帅大爷”冒雨清理井盖上的杂物,排放积水;井盖被大水冲走,少年为了他人安全如此坚守着;一家三口掉入泥潭深坑,路过大哥舍命拉起;防止被水流冲走,众人抱在一起,喊口号过马路。

这些场景让我肃然起敬,让我热泪盈眶。多难未必兴邦,但灾难中显现的人性之善肯定是希望所在。《觉醒年代》中的这段台词让许多人瞬间破防:“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不论是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今年的这场洪灾,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充分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深刻感受到了全国人民浓烈的爱国深情。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要把疫情防控和抗洪救灾期间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与课程相结合,把灾难当教材,利用灾情让学生明白全国一盘棋领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多难兴邦,灾难让我们更加团结,这次战“疫”我们必将胜利,中华民族必将崛起,成为世界舞台上最耀眼的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李少平

7月20日, 一场强降雨突袭河南,多地受灾,省会郑州尤为严重。"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危急多头,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医生、战士还有叫不出姓名的老百姓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谱写出一幕幕震撼人心的舍己救人画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此次抢险救灾和疫情控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鲜活的感人素材。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素材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教材, 融入到每一堂思政课,引导学生学会理论知识,学会理性思考,学会正视磨难,学会责任担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华磊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当“7.20”河南郑州及其他地区暴雨洪水肆意横行,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灾难当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讲好防汛救灾这堂思政大课。

一是高度彰显制度优势及制度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省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党中央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制度优势。

二是弘扬中国精神。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及其他地区暴雨之下,灾难之际,有人逆向而行,有人风雨同舟,有人全力以赴,有人舍己救人......在一幅幅无惧风雨的画面下,我们看到的是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感人场景。同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周边众多省份全力支援河南郑州及其他地区抢险救灾,形成了“冀”予帮助、“晋”力而为、“苏”来参战、“皖”起肩膀、“赣”劲十足、“鲁”力同心、“鄂”守要冲等“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援助精神。

三是践行使命担当。在这次“7.20”特大暴雨水灾之际,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其中也有我们青年人的抗灾救人的事迹。

四是灾难之际确保安全,防患于未然。灾难来临之际,我们怎样在灾难中确保自身安全,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李闯

最近一段时间,各种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频发,并屡屡登上各平台的热搜榜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诸种令人心痛不安的灾难事件面前,我们不仅要时时关注这些灾难事件发展以及其中可以挖掘的故事,作为课程教学素材;我们更要去思考这些事件屡屡登上热搜榜单的原因。

近年来,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火灾、病毒、暴雨、社会暴力骚乱等等突发自然或社会公共事件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也屡屡刷新我们对灾难的认知和人自身的感知。为什么伤亡那么大?为什么总有些令人感动的瞬间也有些刷新我们认知底线的言行?我觉得作为思政人,在课堂上不仅要引导青年学子对家国情怀的感悟与力行,也要以灾难为教材,引领青年学子感悟生命的意义。

以灾难为教材,开展感悟生命意义教育。首先,要补足灾难救助的短板。据统计,在各种重特大自然亦或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70%左右的幸存者是依靠自身或身边人的力量,专业救援力量生还的不足30%。所以,思政人应该勇敢站出来借助思政课堂开展灾难救援的基本知识传播,因为这样才能使我们生命教育有了基石。其次,要引导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通过灾难面前令人感动的人群和刷新认知底线的言行的深入思考,让青年学子充分认识到“人是现实的存在但人又不满足于现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又追求生命的长度”,引导青年学子在灾难面前要勇于自救也要敢于站出来增添生命的色彩。最后,通过灾难这本厚重的教材要引导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当然,生命意义的探讨不应局限于生命教育本身,比如灾难面前,中外政府决策异同、不同人群意见相殊,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立场不同。以人民中心的基本立场这也是我们观察中国,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做的基石。

面对灾难这本厚重的教材,我们要用活用足,更要用心去解读。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通

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了极端强降雨天气,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大雨,让郑州市区严重内涝,房屋、马路、地铁全被淹没,车水马龙的中原地区变成了浪奔浪涌。面对突然袭来的洪水,冲在一线的救援人员在暴雨中逆行,不顾自己的安危,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援,将人民的生命放在至高位置。有人默默转发救援信息,有人捐钱捐物。身处灾区的河南人民,更是开启了自救,人人都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的人。熟料灾难接踵而来,30日以来的,包括郑州在内的全国多地,又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蒙上了阴霾,德尔塔病毒又一次打乱了惊魂未定的民众的生活。高风险、中风险、封闭区、封控区这些词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不怕,因为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

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这些鲜活的教材,深挖防汛救灾中的教育元素,借助于各种媒体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一、利用各类新媒体,做好资源的收集、整合和发布工作,形成政治认同,它山之石亦可攻玉。二、挖掘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迹感染青年,教育青年,达到思想认同。三、引评导流,做好资源深度评论,引导青少年认识媒体资源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达到情感认同,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冯欢欢

今年暑期接连而来的洪灾和疫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强大的治理能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无比的优越性。在防汛救灾和全民抗疫中涌现出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逆行者们,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除了要运用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还要利用好这次教育契机,使学生真正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站稳人民立场,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群众观点,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陈翯

洪灾刚过,疫情又来,这个夏天,多灾多难。七月底的洪水漫城,八月初的新冠疫情,让中原大地经受了太多磨难。不过,在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面前,洪水退去,灾后重建也在加速进行。而且我们大家都坚信,万众一心面前,疫情也会很加快就烟消云散。因为我们的背后是日益强大的祖国,是时刻心系人民的党,是有责任有担当的政府,更是14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凝聚起来的中国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正所谓:“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把防汛救灾、疫情防控中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担当,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教材,引导学生学会理论知识、学会正视磨难,学会责任担当。我也要把灾难中的感人事例,尤其是青年榜样的鲜活案例融入进育人的各个环节,把中华儿女用生命书写的“无字之书”变成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将思政人的责任落到实处,践行思政人的使命担当。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朱林海

在当前举国上下正在进行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生死大战中,涌现了许多迎险而上、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壮举;这场大考也带给我们关于生命健康、公民道德、科学精神、国家治理体系等许多问题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们应积极把灾难当教材,将这些“抗疫”故事引入当下思政课教学,加强青年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注入立德树人的“精神疫苗”。首先,选准确“抗疫”故事。在这场疫情中,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和不法分子,不断抛出各种不实信息,以丑化中国、制造恐慌、从中渔利。思政课教师面对海量疫情信息,必须强化政治责任,站稳政治立场,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择选官方媒体、专业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确保“抗疫”故事的真实性、准确性。其次,解读好“抗疫”故事。思政课中讲“抗疫”故事不是对新闻报道照搬照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耕教材,找准“抗疫”故事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以透彻的学理性分析事例,筑牢思想理论的“压舱石”。比如:可以讲述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的故事。最后,传播好“抗疫”故事。思政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移动媒体、短视频、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与工具的优势,才能让思政课更为生动、鲜活,有效提升教学的亲和力,让“抗疫”正能量传播得更深更广,让这一堂堂特殊的思政课更加入脑入心,从而汇聚成团结一心、全民抗疫的磅礴力量。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潘晓毅

2021年的夏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夏季。7月以来,一场强降雨突袭河南。“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危急关头,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医生、战士、还有叫不出姓名的老百姓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谱写出一幕幕震撼人心的舍己救人画卷。暴雨后,紧接着一种叫德尔塔的新冠变异毒株从国外传播进来,从南京机场开始扩展到十几个省,河南又一次成为重灾区,勤劳而又朴实的河南人民,听从指挥全民进行核酸检测,炎热的酷暑,一个个社区门诊排着长长的队伍,没有抱怨、秩序井然,力争尽最大努力将疫情控制。

多难兴邦,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在灾难面前与人民共命运、和时代同步伐,是思政大课的时代主题。作为思政教师,我们要在思政课中用身边鲜活的案例讲好抗疫、防汛救灾故事,把弘扬伟大抗洪抗疫精神与身边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相结合,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胸怀爱国心、强国情,把个人成长融入到报国志伟大实践中,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环境道德观念,提高环境意识,明确人类对自然界应负有的道德责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将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验,做到灾难面前,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共进步,共同担负时代使命。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思政教师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把灾难当教材,从抗洪抗疫中深挖生动故事和鲜活人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一改思政课枯燥刻板的弊端,开辟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董娟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曾经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探索救国救民的无数仁人志士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河南大地防汛救灾、防疫抗疫中涌现的抗灾抗疫英雄们一样是中国的脊梁。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虽然未能现身河南抗洪救灾抗疫防疫的第一线,但我们一样可以扛起肩上的责任,以灾难为教材,多视角用好抗洪抗疫救灾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在青年学子心灵深处深深地埋下“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种子,进而激发青年学子们爱党爱国的情怀,引导他们发愤图强,争做新时代中国的脊梁,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河南专科院校-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把灾难当教材 上好抗疫救灾思政大课 我院思政课教师这样做(二)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