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清明上河图》

开封三希画室,艺考

开封三希画室

2021-5-02 23:39:58 文/阎锋 图/马超

关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都汴梁,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从另一个侧面描绘了当时宋都汴梁城“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荣景象。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让我们当一回穿越“千年”的游客,解读清明上河图的密码。

开封三希画室

作者、作品简述:

张择端,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开封三希画室

时代背景: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与金对峙的12世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并达到日趋激化的程度。当时,表面上的升平景象,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危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

创作背景: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开封三希画室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作品分述:

《清明上河图》全画可分为三部分:郊野、汴河、汴梁城。

第一部分只是一个引子,作者以洗练的笔法,勾勒出溪水潺潺,杨柳吐青,及踏春而归的轿马,春天的气息便跃然纸上了。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汴河,只见湍急的河道上,舟楫如林。正中一桥飞架两岸,有如一轮彩虹降落人间,故称“虹桥”。

第三部分汴梁城内的繁华景色。宽阔的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各种招牌名称清晰可见,街上行人熙来攘往,荷重挑担,驾车步行,把一个繁华的都市渲染得淋漓尽致。

“节气清明”、“社会清明”和“政治清明”

开封三希画室

现存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本《清明上河图》,一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二是明代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图》卷;三是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等五人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

张择端画的是“清明节气”,在卷首较多地糅入了感伤的气格,作者以水墨为主,色调灰暗,行笔持重,艺术格调凝重厚实、沉稳大度。他以现实主义质朴淳厚的表现手法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希冀徽宗在清明时节能够看到诸多危及社会生活的症结所在。

明本展现的是“社会清明”的景象,描绘想象中的宫苑和喜庆场面等,成长于世俗社会的画家在稚拙中追求成熟,在变异中力求华艳,是俗文化的典型作品。画家基本上是以享乐主义的观念和浮丽艳质的手法绘制该图,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以求达到商业目的。

清院本则是以浓重的色彩从正面表现了大清王朝繁华的商贸景象和强盛的禁军力量,特别是该图画毕后,还有十六天就是乾隆二年的春节,更是为取悦龙颜而以矫饰的手法粉饰太平,颂扬的是“政治清

开封三希画室

明”。这就是“清明上河”题材为何从清明节演化成喜庆日的内在原因。

由于不同的绘画目的、艺术基调各有不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沉郁凝重、明本的异彩浮艳、清院本的华贵平和,都证实了同一个绘画题材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艺术背景下,必然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特性以及审美意蕴等。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河南画室-开封-开封三希画室-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清明上河图》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