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龙亭大门东960广场,竖立着一幅巨幅青绿山水长卷。每每看到画中重峦起伏绵延千里,水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景色,仿佛让人穿越到了900多年前的大宋王朝。
作者、作品简述:
北宋画家王希孟十几岁进入宫中画院,宋徽宗发现这位天才少年,就亲自传授他绘画。十八岁那年,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创作《千里江山图》献给宋徽宗,过没多久就病逝了。
《千里江山图》是用一疋整绢画成,青绿设色,无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可谓巨幅青绿山水长卷。
时代背景:
从汉唐的尚武到宋代的崇文,中国文化的内在倾向由刚转向了柔。中国绘画在宋代也翻开了重要的一页——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写实山水由北宋的鼎盛走向南宋末结束,处于北宋末的徽宗时期正是宋代绘画转型期的最重要的阶段。
创作背景:
王希孟据悉为福建人,《千里江山图》主要展现了王希孟由家乡水陆交通去往北宋首都汴梁一路上的山光水色。《千里江山图》这幅画的主要取景地很可能是庐山和鄱阳湖。画中十分突出的四叠瀑,也许是年轻的画家受到了庐山三叠瀑的启发。画里巍峨的山和湖水,特别像从五老峰上眺望鄱阳湖的视角。
作品分述:
《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画,以长卷形式绘制,画面大致可分为六段景色。运用远距离广角取景,采用多点透视和俯视角度,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致和绚丽的色彩,全景式展现了大宋王朝的锦绣山川。
第一段:描写农舍院落和秀丽的湖山岗峦。画卷起首,云山从远处逶迤而来,形成近岸一带秀丽的湖山岗峦。山间有农舍、渔村、流水、小桥、院落。
第二段:描写高山别墅和宋式木制亭桥。过了前段宽阔的江面,展现出以山为主的景色,山下修竹茂林,岸边渔村田舍。
第三段:走过这座大桥,桥头有几座酒楼店铺,游客可以在这里尝尝江鲜,稍作休息。往前群峰渐渐高耸,半山腰有一处村庄,村前数级瀑布直泻而下。
第四段:游客从岸边渡船上岸,往前可到山上一处院落,从这里往山下看,是一片平坦农田,阡陌交错,几幢农舍散落其间,岸边江上有渔船数条,这是江南鱼米之乡的景色。
第五段:是一带云遮雾罩的山区。近岸山岗顶部,有一处华丽的建筑群,庭院宽广,厅堂敞亮,楼宇轩昂,周围遍植苍松翠柏,应是名流贤达的山顶别墅。
第六段以近景的岗岸和左边的山峰收尾。近景岗岸布置有游船、松林、农舍,隔溪水边停着一条渡船,多人下船沿着山路往上走,上面有座围着篱笆的院落,占地宽广,房屋整齐,像是大户人家的庄园:应是人丁兴旺,家族和睦,承圣贤家风,代代相传。最后的山势高耸起来,连绵至画外,给人有不尽之感……
画面右上角有乾隆皇帝题写的七言诗。“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在北宋画院中实在不能找到第二件这样的作品),三唐法从弗多皴(就是从盛唐至唐代中晚期的画家里,也没传授过这样的皴法)。可惊当世王和赵(王诜和赵伯驹),已讶一堂君与臣(徽宗蔡京)。易(曷he)不自思作人者(徽宗),尔时调鼎作何人(蔡京)?
画卷后部隔水黄陵,有北宋宰相蔡京题跋。“政和三年润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年,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画卷后部是元代书法家溥光题写的跋文。:“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大德七年冬十二月哉生魄昭文馆大学士雪庵溥光谨题。”
画卷上铃有“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等二十八方。
《千里江山图》局部细节:
▼宋徽宗指导下完成
《千里江山图》从整体看起首是一座近景的山坡,后面是一座巍巍的山峰,结尾处又起了一座高峰,与开端的高峰遥相呼应,主峰要很雄伟,其他山峰要像臣子拜见君主一般围拢在四周。这幅画极有可能在宋徽宗的指导下完成,具有极强的主题性和政治性,代表着君王统领天下的气度,同时把山水画的艺术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希孟与蔡京之间的关系仍是谜团
王希孟十八岁进入画学当生徒,毕业以后去文书库管理档案,多次向皇帝献画,画得还不够精致,但宋徽宗看出他有天分,于是亲自教导他。不到半年作成此画,献给皇帝。宋徽宗表扬了王希孟,并把这幅长卷赐给蔡京,并对他说:天下的事在于付之行动而不是空谈。皇帝居然把这样一幅佳作送给蔡京,这个做法很奇怪,令人存疑。我估计宋徽宗是有意图的,因为他的调教,王希孟才能创作出《千里江山图》,以此提醒蔡京向自己学习。
▼中国山水画是“以大观小”
欣赏山水画十分重要的标准就是北宋郭熙所说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高远是由低往上看,深远是由前山看到后山,平远就是由近处向远处看。同一座山,视角不同,形象感受也不一样,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