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20字8图,预计阅读需12分钟)
处暑小知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之际,此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在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
处暑在告诉你炎热的暑天结束了,白天热,早晚较凉,昼夜温差比较大,要注意及时更换衣物哦!
民间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立秋”只是概念上的秋至,而真正气象上的秋天,是要等到处暑之后。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2日(小雪)。根据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高于22℃时期为夏季,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
现在的人们,用科学解释了民谣,揭示了处暑的奥秘,我们新医er也要用科学武装头脑,知行合一,用理智的双眼明悟身边的道理。
处暑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处暑 · 三侯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初候,鹰乃祭鸟。”
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
“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
“登”即成熟
在北方,“一场秋雨一层凉”
降雨后,人们会感受到明显的降温
而在南方,“立秋处暑正当暑”
天气闷热,“秋老虎”蠢蠢欲动
秋天,也是诗人最爱吟咏的季节之一
处暑至,带来了久违的凉爽
最美的处暑,还是在诗词里: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这一首是写早秋的曲江,有诗人的自叹自怜。首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直接引出“秋又来”。一句“荷花半成子”,是说忽然发现池塘里的荷花一半都结了莲蓬了。透过半池残荷我们隐隐感到秋天的萧瑟之意。后面“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两句直接由感秋变成了伤秋。朱颜易老,白日无穷,人的寿命不如大自然,时光流逝的比流水还快。
我们在读此诗时,莫要哀伤,但也正因青春大好,切勿耽误时光。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劲风伴着大雨,将酷暑一扫空。天气瞬间就变得凉爽起来。窗纸上有空隙,嗤笑拿着扇子没有用了。儿童在读《秋风赋》,令诗人回忆起醉翁欧阳修来。
欧阳修的《秋声赋》令诗人想起醉翁遭遇,引发共鸣,你在读文诵诗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小伊也想知道咱们新医学子都读了哪些好文章。
《闲适》(节选)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一年四季都挺喜欢,最欢喜那孟秋的时节。柴门傍着野水,邻里的老叟闲来无事,相约相聚。
秋天至,要放松身心呀!
《长江二首·其一》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处暑之后不过三天,就有了阵阵凉风,这种舒服惬意的感觉真是千金都买不来的。如今虽然人已年老,早已看透了世间的万事,那青草依然生机勃发,我的内心仍然清静寂定。看到仙鹤婆娑起舞,听那蟋蟀的叫声开始断断续续。突然感叹哪怕是心胸宽广的人会长寿,但能够做到这样大海的深邃也未必能够相比。
小伊“借题发挥”一下,我们对待物质享受要及时知足,但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技能的锻炼要永不知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医er的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也要不断积累、不断追求。
处暑寄语
炎热渐退,秋凉缓缓而来
北雁南飞,鸟鸣渐渐消散
树叶渐黄,但绿色尚未褪尽
浓云渐淡,蓝天却越发纯净
处暑,风景正美
处暑虽属秋季,但万物尚未凋零。虽有凉风,但正午依然要热一会儿。早晚温差变大,人们应及时增减衣物,雨水渐少,空气干燥,生活上也宜积极调整,适当午休,缓解秋乏,饮食清淡,润肺防燥。
秋天的魅力
在天高云淡
在一场急雨过后
残暑尽消,清爽怡人的秋日
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
此时不妨静一静,停一停
在明媚的秋光中
感悟多彩生活
处暑 Chu Shu
出品:党委宣传部
供稿:肖佳欣 郭博涛
编辑:石美琳 郭博涛
审校:史齐 陈希娟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