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
向秀丽:一身正比泰山重
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的向秀丽公园,层层翠色中掩映着一座扑救烈火的浮雕,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向秀丽的故事。
向秀丽,祖籍广东清远,1933年出生在广州一个贫苦家庭。由于生活困难,幼年的向秀丽被迫当了地主家的婢女,担水、煮饭、放牛、下田……累死累活不说,还常常挨打受骂。有一天,她脚趾受伤发炎,因为得不到救治,病情加重。地主家看她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就把她赶出了大门。家人想方设法为她治疗,最后截掉了半个脚趾才保住了性命。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靠打零工过活的向秀丽和家人都有了工作,全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6岁的向秀丽在工作队的教育和帮助下,成了和平药厂第一个申请参加工会的工人。她热心在工人中奔走,发动大家团结起来,受到工人们的爱戴。1952年,她被选为和平药厂的工会组织委员和基层工会女工委员。
向秀丽在和平药厂是计件工,每月差不多有40多元的工资。开始做工会工作后,由于常常要占用生产时间,收入有所下降。对此,她仍坦然处之:“工会工作是为大家的,困难再多也得做好,我的工资虽然减少了,但总比解放前好多了。”她默默工作,用勤奋和热情感动了大家。
后来,向秀丽参加了工会干部训练班、青工学习班。在学习班,她第一次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读到了保尔、吴运铎的故事。在这些先进人物的鼓舞下,她决心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1954年11月,向秀丽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向秀丽迅速成长起来。她带头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并主动帮助其他工友学习,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带领大家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1958年10月31日,向秀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12月13日晚,作为何济公药厂当班领班的向秀丽与罗秀明等几位工友在进行酒精投料时,装满酒精的大瓶瓶底突然断裂,酒精流泻起火,危及不远处存放着的烈性易爆化工原料金属钠。一旦火势蔓延引起爆炸,不仅整个工厂将毁于一旦,上下九商业区的商铺、居民、学校也会被波及。向秀丽毫不犹豫地扑向火焰,用帽子、围裙乃至自己的身躯阻止火势蔓延。
大火最终被扑灭,没有引起爆炸。向秀丽却被严重烧伤,膝盖几乎可以看见骨头。住院治疗期间,向秀丽英勇救火的事迹很快传开,几百名自愿为她献血、捐献皮肤的群众在医院排起了长队。
尽管医院千方百计进行抢救,但因伤势过重,1959年1月15日,年轻的向秀丽还是不幸离世,年仅26岁。她的英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全国掀起了学习弘扬向秀丽精神的热潮。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陶铸等国家领导人为她作诗题词。林伯渠在诗中写道:磊落光明向秀丽,扶危定倾争毫厘;一身正比泰山重,风格如斯世所师。
为了让向秀丽精神世代相传,广州市人民政府将何济公药厂原址的楼宇命名为“秀丽楼”,并把当时化工车间所在的上九路、下九路一带命名为“秀丽街”。60多年来,向秀丽被人们以不同的形式纪念着,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王杰:“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
王杰,1942年10月出生,山东金乡县人。1961年8月应征入伍, 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革命部队的大熔炉里,他以雷锋为榜样,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逐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王杰热爱学习,注意世界观的改造,无论多忙多累,无论走到哪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毛泽东著作选读》认真学习,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他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写下了10多万字的日记。“人一生,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他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王杰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最痛恨言行不一,对所谓“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放松。他关心战友,视战友如兄弟。长途行军,自己脚上起了水泡,浑身酸痛,但一放下背包,先给其他战友打水烧水,帮助炊事班生火切菜,然后才休息。王杰勤奋工作,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各项任务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大家称为“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他在部队里年年是优秀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当了班长,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他纵身一跃,毅然扑向炸药包,用身体压住了炸点,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炸药包爆炸后,在场的12名**和人武干部安然无恙,王杰这个年轻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23岁,光荣牺牲。他用葱郁的青春和鲜活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根据王杰生前愿望,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为他题了词。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
1965年11月9日,《解放军报》以“一心为革命”为题,刊登了王杰的日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1968年,为了缅怀英雄,王杰成长的山东省金乡县花鼓村改名为“王杰村”,并在村里修建了一座纪念馆。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视察驻江苏徐州的第71集团军某旅,参观了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荣誉室。在介绍王杰正确对待荣誉和进步的展板前,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习近平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如今,行走在金乡县,从王杰纪念馆、王杰广场、王杰中学,到王杰少先队、王杰示范岗,处处都能看到王杰精神绽放的“新的时代光芒”。
焦裕禄:人民的好公仆
河南兰考焦裕禄纪念园庄严肃穆,每年都有许多群众自发地到这里参观,学习这位人民好公仆的模范精神。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焦裕禄曾被日军关押并被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逃离矿区回到家乡后,又因灾情外出逃荒,抗战胜利后才回到老家。1946年1月,焦裕禄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焦裕禄被调往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曾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风沙、内涝、盐碱等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焦裕禄到兰考工作的那年,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形势十分严峻。上任前,党组织与他谈话时提到,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让他在思想上要有经受考验的准备。焦裕禄却说,不改变兰考的面貌,决不离开这里。
从到兰考的第二天起,焦裕禄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为全面了解灾情和风沙、内涝、盐碱形成的原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通过勤走勤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发现其中的问题。兰考县委经过讨论,成立除“三害”办公室,组成“三害”调查队,开展“治沙、治水、治碱”斗争。
面对严重的风沙灾害,焦裕禄带领调查队奋战在一线勘察沙丘和风口状况,用“贴膏药”“扎针”等方法把沙丘变绿洲。涝灾发生后,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经过艰苦工作,兰考县委拟定除“三害”规划,焦裕禄写下了自己的心声:“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焦裕禄还十分关心群众生活。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焦裕禄总是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好处。他心里装着全县**,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原有肝病,经常忘记打针吃药。1964年起,他的肝病越发严重,焦裕禄为了坚持工作,总是用毅力克服疼痛。膝盖、铅笔等都是他用来压迫止痛的工具,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3月,焦裕禄不得不服从组织安排转到开封医院治疗,离开前,他还写下《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提纲,其中充满着他对兰考的热爱。
经过多次治疗会诊,焦裕禄被确诊肝癌。有人来看望他时,他总是强忍病痛,但一谈起县里的情况就精神焕发,病情危重时还不忘嘱咐县委同志把那篇他没有写完的文章写完。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病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焦裕禄带领**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的崇高精神是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爱民模范
他曾经从火海中救出一名老人,两次抢救溺水儿童,三次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在列车与惊马即将相撞的危急关头,他挺身而出推开军马,避免了一起严重事故,保护了数百名旅客的生命安全,但他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轧断左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爱民模范欧阳海。
1940年冬,欧阳海出生在湖南省桂阳县莲塘区老鸦窝村一户贫农家庭。面对新生儿,父母在喜悦之余又添新愁:有了小儿子欧阳海,大儿子欧阳增龙被反动派抓去当了壮丁,原本贫困的家庭因少了劳动力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谋生,年幼的欧阳海不得不常年沿街乞讨。稍大一点,欧阳海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在寒冬腊月里光着脚板担着木炭沿街叫卖。
1949年,欧阳海的家乡解放,冰水里泡大的欧阳海终于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9岁的欧阳海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参加了儿童团,手握红缨枪和伙伴们一起站岗放哨,监视坏人。欧阳海热心助人,经常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农户干活。
1959年3月,欧阳海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无论是日常学习训练,还是执行施工任务,欧阳海都积极主动、奋勇争先,对自己严格要求。由于表现优异,入伍第二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提升为班长。
1963年回乡探亲期间,欧阳海跳进冰冷的水中救起一个小女孩。同村一位村民家中发生火灾,欧阳海第一个赶到救出被困的老大娘,后又冲回火场奋力扑灭了大火。欧阳海在家休假15天,劳动了11天。村里要给他记工分,被他断然拒绝,他说:“我吃国家的,穿公家的,为人民做点事是完全应该的!”
这年冬天,欧阳海所在的部队组织野营训练,他带领尖兵班处处冲锋在前。11月18日清晨,部队按照既定路线冒雨行军,行至湖南省衡山车站南一个峡谷时,满载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车鸣着汽笛急速驶来。突然,惊险的一幕发生了!响亮的汽笛声惊吓了一匹驮着炮架的军马,它挣脱缰绳,蹿上铁道,横在了双轨之间。时间一秒秒地飞逝,惊马僵立在铁轨上一动不动,此时列车已经逼近,制动根本来不及,眼看一场惨剧就要发生,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奋不顾身跃上铁轨,拼尽全力把惊马推离了轨道。列车安全了,旅客安全了,欧阳海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之下……
欧阳海牺牲后,战士们从他身上找到一个被鲜血染红的小本子,上面写道:“即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我,我也仍然衷心地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必然胜利,一定会有更多更多觉醒了的人士为它战斗。”
1964年,原广州军区追授欧阳海“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追记一等功,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欧阳海班”,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向他学习。欧阳海用舍身救列车的英雄壮举,实践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推荐阅读
魅力信农欢迎你 | 暖人心弦 感谢你陪在我身边
评建 | 以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形成为导向 完善体育育人体系
体育学院:用心学习党史 坚守初心使命 强化体育育人
信阳农林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出品:信阳农林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徐萌
责编:郑淇元
统筹:徐大伟
欢迎提供文字/摄影/视频/创意作品,投稿邮箱:xynlxmt@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校园动态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