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从2017年10月首次发现2颗脉冲星
到2020年11日公布已发现102颗脉冲星
它两年多来发现的脉冲星
超过同期欧美多个脉冲星搜索团队
发现数量的总和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的各项指标
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
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
FAST工程建设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
显著提升了我国射电天文研究和技术水平
推动了相关产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FAST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促进我国天文学
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天眼”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
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
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
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其观测范围能企及河外星系
甚至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边缘
该工程于2007年立项
2011年开工建设
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据国家天文台原台长
“中国天眼”工程经理严俊介绍
“中国天眼”在建设阶段
获得了钢结构、自动化产业、机械工业
创新设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电磁兼容研发、建设工程等
10余个领域的国家大奖
据了解,未来3年至5年
“中国天眼”的高灵敏度
将有可能在低频引力波探测
快速射电暴起源
星际分子等前沿方向催生突破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正在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
研究如何发挥“中国天眼”优良性能
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
推动重大成果产出
消息一出
立马上热搜
而在评论区
大家都在喊一个名字
“中国天眼”FAST是
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
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设想
利用贵州省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
建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如今
这可能是今天中国
知名度最高的大科学装置之一
这个落成于2016年
看上去像一口大锅的射电望远镜
让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灵敏的“耳朵”
但很少有人知道
如果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上世纪90年代
我们看到的就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不通路、不通电
与工业文明几乎隔绝
20公里的距离
就是村民眼中的整个世界
20多年过去了
这片大山深处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1993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的天文学家
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
渴望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难题
怀着回报民族的赤诚和描绘宇宙的初心
活跃在国际天文界的南仁东
毅然舍弃高薪,回到祖国
力主中国独立建造射电“大望远镜”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
关键材料急需攻关
核心技术遭遇封锁
……
从1994年开始选址和预研究
到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为了“中国天眼”,22年时间里
南仁东和同事们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这几句诗
他曾写给自己
也写给这个世界
“美丽的宇宙太空,
以它的神秘和绚丽,
召唤我们踏过平庸,
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2017年10月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2颗脉冲星
然而南仁东却没能看到
2017年9月15日
南仁东因肺癌抢救无效去世
享年72岁
72载人生路
南仁东永远闭上了双眼
但给人类留下了
看破星辰的“天眼”
从壮年到暮年
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
就是这么伟大的一个人
却在生前对家人说:
“我特别不希望被人记住。”
他的遗言是:
“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
2018年10月15日
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
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在他曾燃尽一生去追寻的星空中
熠熠生辉
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
告慰南老
星辰大海,永远是我们的征途
END
往期推荐
唐院一周新闻速览
【“四史”宣传教育】《我们一起走过》百花齐放春满园
【校区介绍】嗨·21,你们期待的大学西道校区南院来啦!
来源丨学习强国
编辑丨陈晓滨
校对丨黄娇娇
责任编辑丨王淑婷
审校丨刘雨南
审核教师丨张莉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