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我校基础医学院、第四医院和河北省免疫学会承办的“第九届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经过十天的培训,圆满落下了帷幕。来自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军事医学研究院等40余个高校及院所的博士研究生、我校及附属医院研究生、教师110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互通观点,成为了这个夏天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此次暑期学校邀请了国内免疫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免疫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为学员们进行了细致精彩的讲座,为免疫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开辟思路。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教授就“感染免疫与疫苗”开始了本次暑期学校的第一场专业报告,他结合自身工作介绍了疫苗的设计、作用原理等,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与讨论。随后,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单保恩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姚智教授、苏州大学熊思东教授、国家神经临床医学中心施福东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山东大学高成江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魏海明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等知名专家分别就肿瘤免疫、免疫药理学、基础免疫、神经免疫、风湿免疫、感染免疫、中医药免疫、血液免疫、移植免疫等多个领域做了精彩的报告。各位专家倾囊相授,答疑解惑,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期学校特别邀请胥和平教授做了“科技创新趋势与竞争动向”首场报告,对当前科技发展与国际竞争态势进行了解读。
熊思东教授结合自身研究,详细介绍了细胞外囊泡及其生物学意义,并以肿瘤细胞来源的外囊泡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新冠病毒外泌体潜在阻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为实例,阐明了外囊泡潜在的转化应用前景。
黄波教授在题为“炎症的发生与消退”的报告中,提出了“炎症是微循环与免疫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的新观点。
魏海明教授介绍了他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多次赴武汉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在许多未知领域开展基础研究,首用Il-6R单抗治疗细胞因子风暴,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成果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指南采用,受到国家表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介绍了自身免疫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挑战与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团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实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本次培训班在注重专业素养培育的同时,更将思想引领融入其中。为了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牢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培训班组委会组织全体学员赴红色圣地西柏坡进行红色革命教育,实地感受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和精神寄托。在学习之余,学员们还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和生命科学馆。
为期十天的暑期培训班虽已落幕,但此次暑期培训班所带来的专业知识、科学精神、朋辈友谊的传承将融入每一位与会学员今后的工作中,意义深远。诚如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波教授在结业式上总结发言中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宝贵时刻,此次暑期学校在石家庄举行,一起感悟西柏坡精神,探索科研成果,是免疫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接重要战略机遇挑战期所做的重要工作。黄波教授代表中国免疫学会感谢我校及河北省免疫学会为暑期班成功举办做出的巨大贡献,殷切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要不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成长为免疫学界的参天大树,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闫宝勇出席结业式并讲话,他代表学校热烈祝贺中国免疫学会“第九届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顺利结业,感谢在这炎热的夏天从各地赶到石家庄、为学员及我校师生带来精彩报告的十五位知名专家;感谢六十多位同学对会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欢迎大家以后再来我校,无论是工作还是访问。
制作:河北医科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吕森、王科帆、石玲瑞
素材来源:基础医学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