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上岛,深耕教育之土
2000年的一天,海口市烈日当空,火热的阳光洒在向前奔涌的波浪上,映出沁人心脾的碧蓝。海风吹拂过一位登岛者的脸颊,为他擦去一滴滴汗珠,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他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留在北京,而是决定孤身上岛,艰苦创业。他遇见了今后倾心奉献的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而海南师范大学也迎来了其舞蹈事业的开拓者——赵玺昌。
赵玺昌
初到海师,条件异常艰苦,舞蹈师资一片空白,没有正式的舞蹈场地,教学的铁皮房在夏日犹如蒸笼一般。纵使赵玺昌决心弥补海师舞蹈行业的空白,然而从1到100容易,从0到1却艰难无比。逢山开路,逢水架桥,没有学生,他就向学校申请由音乐和美术专业学生组建舞蹈队。申请通过后,他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开启了课余免费培训。他注重学生思想上的引导教育,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困难,经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学生买营养品补充体力,补贴个别经济困难的学生。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着舞蹈队,师生上下一心,遵守严格的训练纪律,舞蹈水平突飞猛进。
赵玺昌与其他教师亲切交流
2001年,舞蹈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首届“飞向未来”大学生舞蹈比赛,作品《炎黄诉》一举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舞蹈队表现突出的几个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了中学或高校的舞蹈教师岗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02年和2004年,赵玺昌以学科建设负责人的身份先后创建了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最早的舞蹈学科方向。有了舞蹈专业的学生,赵玺昌更加鼓足干劲。在工作上,他敬业奉献,身体力行。秉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的信念,赵玺昌在排练时亲自示范动作。学生感觉热时,赵玺昌早已汗如雨下,衣襟湿透。“身体力行”既是舞蹈行业的要求,也是赵玺昌贯彻始终的信条,“舞蹈中肢体就是语言,一定要言传身教,亲身示范,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其理解舞蹈的内涵”,赵玺昌说道。正是舞蹈老师的倾情付出,才有一支支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舞蹈诞生。
2018年5月,赵玺昌所带班级学生正筹备毕业晚会。此时,连续执行完几个大型活动导演工作的赵玺昌头痛难忍。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毕业晚会,他一边偷偷地吃镇痛药,一边紧张地进行排练。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给学生留下完美的回忆,赵玺昌白天抓紧排练,晚上利用休息时间赶制节目视频,搭配灯光音响效果,抽空还要联系邀请有活动往来的中小学校长观看演出,以便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这期间他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当毕业生们最后一个节目《不说再见》音乐落下重拍的那一刻,当现场1800名师生观众激情欢呼时,这个朴实的新疆汉子也动情地流下了滚烫的泪花。
扎根生活,飞舞艺术之魂
赵玺昌明白,创作者只有融入生活,才能将生活中的点滴升华为艺术,创作出精品。学生只有真切地感受生活,才能通过一段段神形兼备的舞蹈表现出节目的精神内涵。
在创作一系列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舞蹈的过程中,赵玺昌不仅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还带领学生反复前往潭门、西岛等地区,集体入住渔村,扎根生活。
在海边的渔村,他们见过外出捕鱼几个月,乘着帆船归来的丈夫和在海边守望的妻子;他们了解到在没有导航的时代,渔民们探索浩瀚大海时标识危险区域的“耕路图”。渔民们顽强拼搏,征服大自然的精神令他们由衷敬佩。他们还去博物馆了解过去为维护海南胜利解放果实的女**们的光荣历史,他们在渔村听着已是两鬓斑白、年老体弱的女**讲述过去平日当“渔娘”,固定时间训练的感人故事,知道她们中的许多人在炮击训练中失聪……
赵玺昌等人将渔村所见所闻融入舞蹈,反复修改,精心排练,登台表演,取得了巨大成功:作品《南海潮》获得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三等奖,作品《耕海人》获得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作品《南海前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作品。
舞蹈《耕海人》
舞蹈《南海前哨》
在艺术表演上,赵玺昌要求非常严格,“准确的不一定是生动的,但生动的一定是准确的”是他所恪守的准则。他不希望舞蹈只停留在追求动作的规范上,而是通过神态等准确地表现出舞蹈的精神核心。正因如此,他的一个个登台作品都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爱民敬党,坚守党员正气
“清雅、清正”,是学院师生对赵玺昌生活的评价。赵玺昌认为,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尚的精神追求可以平静人心中的浮躁。
回忆2016年到延安党校学习时,他感慨从百年党史汲取了营养:“参观延安窑洞时,我由衷敬佩老革命家们忧国忧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谈到物质需求,他说:“对于我来说,吃一碗面就很舒服了。比起物质生活,我们老师更想把教学搞好,把学生带出来。”
在艺术创作上,他不仅歌颂平民的伟大精神,还注入爱国情怀。《炎黄诉》表现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中华儿女的义愤填膺,《南海潮》、《耕海人》通过反映海南渔民在南海的世代捕鱼生活,发出“南海属于中国的呐喊”,《南海前哨》通过一位位女**的英勇斗争表现中国誓死捍卫国家领土的决心。在他反复修改的作品中,一片爱国的热诚永不消退。
赵玺昌登岛之前,海南的舞蹈教育事业乏善可陈。他一来到海师,就埋头为艺术教育事业倾洒热血,而这一埋头,就是21个春秋。其间无数教育工作者投入到推动海南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正是他们的共同奋斗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无数学子的梦想,助他们通向诗和远方。
往期精彩回顾:
-HNNU-
文 | 刘钟涛
图 | 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来源于网络
排版 | 苏熙凯 朱仁优
责编 | 曾丽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