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万山红遍》

关注

编者按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官微推出“党史百年”专栏,定期转载权威媒体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内容,为师生阐释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

本期内容介绍: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4年底,为了探索中国革命新的道路,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始尝试组织农民运动。毛泽东探亲访友,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农村的情况,并开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教农民识字、珠算,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他还亲自发展了韶山的第一批中共党员,创建了党的基层组织,看到了农民身上蕴含的巨大力量。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奔涌不息的湘江和对岸岳麓山上大片的枫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记录了青年毛泽东的风华正茂与浩然壮志。

上世纪60年代初,画家李可染取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词意,创作了国画《万山红遍》。

国画《万山红遍》采用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凸显出群山之气势撼人。为了表现“遍”字,李可染大胆创新以墨为底,用大面积的红色覆彩。李可染先生为了打破大面积红色带来的沉闷和压抑的感觉,在画的左侧,层层叠叠的山峦之间,画出了树木与瀑布。白色的飞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使得整幅画作气息通透,流露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灵气。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同剪影一般,将光与色进行巧妙结合,是整幅画作色彩最浓重的地方,也是红色使用纯度最高的地方,成功地点出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情画意。

李可染在整幅作品创作完之后,又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两句话作为题跋书写在画的右上角,成为这幅画的点睛之笔。这幅画作也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先生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追求的艺术理念: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为祖国河山立传!

1907年,李可染生于江苏徐州。1929年,他考入位于杭州的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同时学习中国画和西画,后来又跟随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学习。当李可染开始创作《万山红遍》时,以反映现实生活的西方写实绘画成为主流。有些美术学院里,中国画甚至暂停了授课,李可染也被安排去教授水彩课。从1954年开始,他走遍祖国各地,寻找他心中的创作源泉。黄山的千尺飞瀑、漓江的如烟盛景、雁荡的叠嶂山峦,幻化成画家笔下的万千丘壑。李可染终于寻找到了突破多年创作困局的灵感。直面时代,让中国画重获生命力。李可染找到的突破口,就是“为祖国河山立传”。大胆创新,融汇中国传统和西法的“李家山水”,成为中国新山水画的一座高峰。在暮年,李可染特地请人刻了一枚印章:“东方既白”。对印章“东方既白”,李可染说:“有人认为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而我从东方,我看到了曙光。”

笔墨当随时代,今天距离李可染创作《万山红遍》已经过去了近60年,但“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观念,却永远不会过时。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来源:央视)

温馨提示:在浏览“党史百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万山红遍》”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河北专科院校-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党史百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万山红遍》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