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
重温革命精神
青马实践进行时
导语
追寻红色记忆,重温革命精神。
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
为扎实开展“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学习党史,讲好党的百年征程上的精彩故事,深入实施“青春长征”行动,厚植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3月13日—14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在院团委老师的带领下,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奔赴息烽和遵义两地,开展为期两天的红色研学之旅。通过在行走中学习、在故事中感悟,寻找中国共产党保持初心和使命的答案!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学员们来到的第一站便是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这里曾经先后关押过杨虎城、马寅初、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许晓轩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
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义斋”等。其中小萝卜头的故事就发生在“义斋”之中。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被残忍杀害,成为最小的烈士。
纪念馆内展出的每一样实物,都能让人亲身感受到息烽集中营那一段悲壮的革命历史,也领略到当年的革命烈士为了民族振兴英勇献身的伟大。
讲解员讲述杨虎城一家被关押的故事,1938年10月至1946年7月,杨虎城将军与夫人谢葆贞、幼子杨拯中及在狱中出生的幼女杨拯桂被囚禁近8年。
如果说息烽集中营是一座人间地狱,那么“猫洞”就是通往地狱的大门。听着讲解员讲述当年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待关押人士的种种罪行,大家眼含热泪、义愤填膺!而革命烈士许晓轩同志的临刑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使在场学员深受震撼,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信仰,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的重要意义。
娄山关战役旧址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提起这首诗词,很多人都印象深刻。1935年2月,中央红军越过川黔第一雄关娄山关时,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着实让人钦佩。青马班队员们身临其境,备受鼓舞!
娄山关雄踞大娄山巅,是贵州“北门钥匙”,也是由四川入黔北的咽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打通了娄山关这条唯一的生命线,为胜利占领遵义创造条件,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成为长征路上的重要转折。
在娄山关战斗遗址,山川险峻、战争残酷更显烈士生得伟大、死得光荣,“雄关漫道真如铁”,八十多年前的热血牺牲让学员们更懂得今日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需要我们“而今迈步从头越”。
学员们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默哀
进入战斗遗址陈列馆重温红军夺取娄山关
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讲解员告诉大家: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陈列馆里面既有当年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渡船、枪械、刀具、宣传标语牌以及生活用具,也有《遵义会议传达提纲》等珍贵文献资料,生动展现当年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青马工程”全体师生重温遵义会议,在历史风云的波澜壮阔中感悟“革命转折地”之神圣。
红军山烈士陵园

最后一站,学员们来到红军山烈士陵园。在爬过了三百多道象征着红军战士们曾遇到的重重艰难险阻的台阶后,终于抵达山顶。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就映入眼帘,震撼人心。上面还有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缅怀革命先烈,全体师生于红军山红军烈士陵园前敬献花篮并重温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树叶沙沙,团旗烈烈,庄严的承诺飘扬在红军山上空,也镌刻在每一位学员的心头。
团委负责人胡雪老师整理花篮上的挽联
全体师生面向纪念碑三鞠躬
重温入团誓词
两天的时间里,学员们一路走来,通过现场参观和聆听身边的历史,了解战争年代贵州这片红色热土上不同青年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奋斗历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吾辈青年生逢强国时代,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红色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去赢得属于吾辈青年的新的荣光!
来源: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