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践行
崇德尚能★
学党史 感党恩
《农村调查》
作者:邓澍
油画
154厘米×212厘米
1978年创作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简介: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中第一条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与实质即“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它的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首倡的这个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其主要精神今天依然适用。
邓澍先生的油画《农村调查》以土地革命时期的一段史实为创作背景,对了解党的这一优良作风提供了形象的艺术化阐释。
创作背景:
大革命时期,为了促进“全国农村大革命”的高潮健康发展,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对湖南农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他以“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从农运干部、普通农民、商人,以至旧日秀才、狱吏和钱粮师爷那里,得到大量第一手的鲜活资料,对中国社会有了最直接的体验和认识。毛泽东称:“他们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
这次考察的结果发表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在这部著作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以农村实际为依据,对各种现象作了深刻透彻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与方针政策,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健康发展。
1929年,毛泽东以红四军前委特派员身份到闽西指导地方工作,同时在闽西特委所在地苏家陂养病,利用这段时间他召开了多次调查会。在他居住的屋檐下,放了一张四方桌子,一大壶开水,几个饭碗,他分头请一些乡亲们谈话,每次七八个人,参加者有雇农、佃农、中农,也有商人和小贩;有老年人、青壮年,也有妇女;他们谈种田、谈收成、谈生活,也谈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毛泽东要谈的话题很广泛,但都是农民日常所熟悉的事务。大家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无拘无束,就像是在唠家常。毛泽东总是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和引导他们高高兴兴地讲,他要调查的得到了,而农民的提问得到解答也很满意。毛泽东旁征博引,讲出一些通俗易懂的道理,农民们在思想上也受到启发和教育。这些调查会通常都是毛泽东亲自记录,事后多年,他感慨地说“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否则,“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这就是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的由来。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参加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期间,请了兴国县永丰区参加红军的8位农民,召开了一个星期的座谈会。10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从新余县罗坊镇街上的木行店驻地出来,前往相距不远的陈家闹,出席在那里召开的联席会议。途经彭家洲时,许多穿着各色服装的新兵主动跟毛泽东打招呼,热情地喊着“毛委员”。原来这是兴国县集体报名当红军的农民,他们曾在兴国群众大会上听过毛泽东的演说,所以一见如故。红军营长傅济庭走出队列,行过军礼后,请毛泽东检阅他们的操练。毛泽东驻足审视这支尚未穿上军装的红军队伍,看到兴国农民饱满的热情和兴奋的情绪,毛泽东满意地笑了。从彭家洲到陈家闹,一路沉思的毛泽东突然对警卫员陈昌奉吩咐:“你去通知这位傅营长,叫他从兴国红军预备队里找出不同职业、各个乡村的农民,七八个人就行,下午到我们驻地开个座谈会。”陈昌奉奉命向傅济庭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傅营长即在全营挑选了7位干部,连自已共8人,于当日下午准时到达。
这个最初被称作《八个家庭的观察》,以后被命名为《兴国调查》的著名文章,就这样在远离兴国县城200多公里的新余县罗坊街开始了。8位红军中唯一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温奉章老人,对于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那是1930年丹桂飘香的十月金秋,红军总前委传令兵按照名单通知兴国红军预备队8名干部去罗坊镇街红军总部开座谈会。温奉章等人怀着既兴奋喜悦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红军总司令部驻扎的店铺,他们见到毛泽东坐在正席中间,两位负责记录的秘书坐左右两侧。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文件站起身子,客客气气招呼他们在两排长凳上坐下,然后笑着说:“你们是兴国来的老俵吧!稀客,稀客。请用茶,请抽烟。”说罢他拉开抽屉,掏出一大把用废报纸卷成的喇叭筒“纸烟”分发给众人,公务员给每人倒了一碗茶水。毛泽东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说:是和大家来聊天。然后他一一问过每个人的姓名、年龄、职务、成分、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家中田地、山林和欠不欠债等问题,接着又问他们此次参军出来了多少人,大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当红军?温奉章等人逐一作了回答,说是来了8个连,都在预备队,大家都是自愿报名当红军的,投机分子和坏人一概不要,即使报了名也要他退出,他们出钱也买不到当红军的资格。毛泽东点头称赞道:“对!当红军不能强迫,要靠自觉自愿,革命要真心实意,不能假心假意。”他的话说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调查会正式开始时,毛泽东说明了开调查会的目的、意义、要求和希望,提出了调查纲目,然后询问:各个乡有多少贫农、雇农、中农、富农和地主,土豪劣绅杀了多少,逃走了多少,甚至连游手好闲、算命卜卦、跛脚瞎眼的人数都作了统计。战士们回答毛泽东的问题时,或者是你一句我一句,大家凑情况;或者是推荐一个代表发言,综合大家的意见汇报。调查会每天开两三次,有时开至深夜。调查得出的一切结论,都是先由毛泽东事先提出来,征求8人同意后,再记到本子上。
毛泽东还询问了苏维埃政府、农村武装以及发展生产的状况。本来他还要调查儿童、妇女的情形、市场状况和交易、物价比较等情况、由于蒋介石开始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红军要“诱敌深入”撤离罗坊向根据地退却,所以这个调查会只开了一周便结束了。1931年元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刚刚结束,毛泽东即将长达4万余字的《兴国调查》整理成文,作为苏区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指导文件,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毛泽东将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寻乌调查》、《兴国间查》、《长岗乡调查》、《才溪乡调查》视作珍宝,可惜的是,长期的转战倥偬,被遗落而不可复求,他为此抱憾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偶然机会,这几部短著失而复得,他欣喜地说,就像找到了一个丢失多年的孩子一样高兴。
在中央苏区及其后的陕甘宁时期,毛泽东顶着被党内教条主义者讥为“狭隘经验论”的帽子,针锋相对地说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名言,他对“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议论的满天飞的“钦差大臣”提出尖锐的批评,沉痛地指出“我们党吃所谓“钦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毛泽东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周密的调查,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他由此总结出响亮的结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多次诚恳地表示愿意“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
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与行动路线,他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中,找出各种现象的实质关系及其发生对比、变化的根本原因,克服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其实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从现实本身去演绎现实”的观点的具体灵活运用。毛泽东反复强调这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这个观点发表在《实践论》及延安整风时期的一系列著作中,再次从哲学的认识论意义上,高度总结概括了“实践一认识一实践”这个公式所表达的真理探索过程。
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是中国革命获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指导路线之一。1942年年底,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并被悬挂在党校大礼堂的门楣之上。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刻有题词的石刻被延安军民埋入地下躲过浩劫。1955年,这块石刻被发掘出土,如今已成为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的“镇馆之宝”。
作品赏析:
邓澍先生在油画《农村调查》中营造了一个典型的闽赣苏区的乡村农居环境,入夜的农民土屋内,高悬的油灯下,脚蹬草鞋、身穿红军制服的毛泽东握笔坐在竹椅上,上身前倾,与几位有代表性的乡民促膝交谈。毛泽东的表情认真亲和,态度诚恳耐心,膝上的本子记满了文字;手持长烟杆的老农以期待的神情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他;对面坐着的农**正在倾吐心声,并以手势加强所要表达的话语内容;左臂佩戴红色袖章的青年男子显然是位地方农民武装人员;两位妇女或许分别是婆媳,她们此刻急切地想听到毛泽东能够讲出她们的心里话。这些出生以来“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老俵,被当作主人、先生,被人敬重请教,自古以来真是破天荒第一回啊。
这幅作品采用偏暖的色调表现主题,唯一的光源来自上方的“如豆油灯”,微弱却顽强地将光亮泼洒在壁间和人物身上,为整幅画面披上一层温馨的气氛。作品的构图稳定,布局大方,造型精确,形象生动,人物表情细腻自然,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各具特色,细节处理得极有层次感,是一幅极其“耐看”的油画精品。
来 源
(摘编自李莎著《画布上的苦难辉煌——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典藏画看中国革命》,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年出版)
内容源自《画布上的苦难辉煌——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典藏画看中国革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感谢原作者辛苦的创作,如果转载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
官方微信号:zyzyjsygw官方网址:http://www.zyzy.edu.cn投稿邮箱:zyzywechat@163.com
官方QQ告白墙:
488878002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