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药品制造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华岚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很荣幸今天能代表获得贵州理工学院“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单位在此发言,感谢校党委的肯定和鼓励,感谢所有在脱贫攻坚中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同仁和朋友们。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参与其中;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共享荣光;我们何其有幸,能够福泽深受。在脱贫攻坚中,各学院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建设洪流,党员干部同志带头冲锋示范,引领带动全体师生苦干实干,为脱贫攻坚贡献了理工力量。
其实,很多参与者都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普通又平凡,不值得宣传更不值得表彰。可是,我们国家能取得一项项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祖国的伟大事业能够一步步地向成功迈进,又怎能离得开千千万万普通人踏实、努力、平凡而又坚定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呢?在我们学院,就有茅台村驻村第一书记林大任同志,新婚燕尔便奔赴岗位,至今已坚守在基层近三个年头;有在贵州带领多地多名农户实现羊肚菌种植增产增收的卢永仲同志;有帮助湄潭茶产业提升附加值的张振和赵天明老师团队,目前提取茶多酚的技术和工艺已成功申请发明专利,正在积极寻找产业合作的机会;有帮助铜仁供销社完成“何首乌茶饮品的开发研究”的邹树良老师团队,目前已制出何首乌茶饮品及相关外用产品;有帮助黔西南州长顺县解决菜苗素质弱导致移栽成活率低、易感病、产值和品质差等问题的王茂胜老师团队,相关技术在辣椒、番茄、白菜和茄子等壮苗培育初步试验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育种后的辣椒已大面积种植;有帮助长顺县晶源合作社解决高钙苹果二次开发问题的于志海老师团队,目前已成功研发出一款苹果白兰地原酒,品质得到了合作企业的认可,目前正努力助推产业发展;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支撑助力贵州省脱贫攻坚,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农产品创新创意大赛并获得好名次的黄名正、唐维媛、刘晓辉、邹士平、郭东贵、刘丽萍、卢永仲和龚勋老师;还有兢兢业业做好后援服务组织协调工作的谢述琼老师以及学院默默付出的全体老师......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正是这些平凡又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各尽其能,尽展其才,方才彰显了理工智慧的珍贵。感谢校党委看见了所有平凡人的努力,看到了所有参与者的付出,用这份荣誉给予了理工人最大的鼓舞和奖励。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我相信,理工人一定会继续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再次迸发理工力量!
新金龙村原驻村第一书记 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 苏凡竣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上午好,我是苏凡竣
2017年7月5日,我由学校派遣,到新金龙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回顾自己近四年的扶贫工作经历,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同志汇报一下自已的工作情况和感悟。
新金龙村是省级贫困村,脱贫任务艰巨。过去的四年,作为学校派驻的“第一书记”,我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坚持吃住在村里、攻坚在一线,与镇**一道,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全心为民办事服务,全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四年来,我坚持把党建抓在手上,抓党支部、提升组织力,改选了支部,补充了力量,发展新党员4人,预备党员2人,改选了村委,培养后备人员3人。切实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把政策落到实处,精准实施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就业、金融等扶贫措施,压实结对帮扶责任,确保脱贫攻坚不落一人。
四年来,我奋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实施扶贫项目18个,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道路设施建设21公里,人居环境整治353户。与此同时,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对田间机耕道路、沟渠全面修建,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解决了群众夜晚出行照明问题。争取资金50万元,实施河道清淤扩建工程,使得全村灌溉条件大大改善;新建人饮池5处,并争取资金15万元,全部安装消毒、净化设备,并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解决了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灌溉渠道6公里,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使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更加充足便利。
四年来,我倾力探索教育扶贫之道,克服重重困难。
文化低、教育落后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为发展教育,我争取了10万元为村部小学建立图书阅览室,完善体育设施,普及电子化教学。多方奔走,争取贵州理工学院、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成立新金龙村助学帮扶基金,救助困难学子。四年来,共资助贫困学子35名,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和家庭的命运。
四年来,我立足于办实事,同心谋发展。
坚持把增收作为重点,让“小产业”发挥“大作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林下养殖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把工作做到项目上,做到产业上,做到农副产品与学校的连接点上,确保村里农副产品找到销路定到实处。同时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鲈鱼养殖等特色产业,让老百姓致富钱袋鼓起来,四年来,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合作社积累已达20余万元,带动全村157户群众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四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我感到充实而幸福。可以说,这段驻村经历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并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
一、脱贫攻坚好政策给贫困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首先,基础设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四年驻村期间,新金龙村脱贫退出,硬性指标全面完成达标,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家户户共同享受脱贫攻坚政策的阳光雨露。其次,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这些年,我带领**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实施产业扶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八个一”措施,贫因群众家家户户都享受到了好政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最后,基层干部得到实实在在地历炼。干部的为民意识和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发挥帮扶单位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保障
驻村期间,事关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要活动,校领导和各学院的领导亲自决策部署,协调推动,为新金龙村争取资金和项目,新金龙村贫困群众享受到了优于周边各村的实惠。作为一名驻**,离开组织,只是一名普通的个体,力量是有限的,正是有了学校对脱贫攻坚的精准推进,才有了新金龙村发展的实效。
三、带着真情实意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石
脱贫攻坚工作,是政治任务,是工作责任,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帮扶,不仅需要行动,更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落实。贫困群众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政策,对干部或许会有不同的期许,但无论如何,功不唐捐,我们微小的举动,最终会汇集成“共产党好”、“党的政策好”、“理工学院干部好”等肯定的赞许。
各位领导、同志们,回顾过去的四年,我坚持做一个有情怀的扶贫人,用真心、带真情、真扶贫,把汗水洒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四年来我校投入新金龙村扶贫资金达35万元,物资10万余元。村脱贫55户137人,贫困发生率为从5.96%下降到0,切实让群众看到了变化,感受到了温暖。我村也受到了湄潭县委、政府通报表扬。
对于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我信心百倍。这种信心源自于复兴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强力支持,这种信心源自于村全体干部为民办事的巨大热情,这种信心源自于我校尽锐出战抓脱贫攻坚的政治担当。接下来,我会做好传帮带工作,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经验传给新任‘第一书记’。回校后继续发扬脱贫攻坚一线的艰苦奋斗精神,为我校建设西部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理工大学贡献力量。
排版:王思棋
校对:姚 楠
审核:李 朋
制作:党委宣传部记者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