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劲,是遵义师范学院的一名老师。
2020年4月1日,按照遵义师范学院党委的安排,我毅然来到桐梓县楚米镇高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年近56岁的我,成为一名扶贫“新兵”。
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基层,工作环境、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驻村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通过学校和相关单位前些年的帮扶,高山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脱贫不返贫,才是真扶贫。”这既是我的工作理念,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学习重要论述)
到高山村之前,我对“扶贫”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概念里。驻村伊始,我迅速转变角色,向当地**请教,主动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认真学习扶贫政策、涉农惠民政策,深入了解脱贫攻坚相关措施,全面掌握乡情村情,不断提升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能力和水平。
半年多以来,我紧紧围绕驻村书记“一宣六帮”工作职责,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真蹲实驻、深入群众、以身作则,与村支两委干部及全体村民同心合力、守望相助、共谋发展,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走访群众)
大家常说,只有深入现场、摸到实情,才能听到真话、想到实招。来到高山村后,我以调研走访为切入点,走进村寨院落,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听诉求、谈发展,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先后召开群众会10余场次。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排查专项行动,加大走访核査力度,遍访贫困户。在走访中,详细了解扶贫系统中贫困户实际情况,与村支两委人员一道研究,给予相应帮扶。对贫困群众和生活困难党员,积极联系有关单位进行慰问,送去现金、大米、油、衣物等,涉及70余户次。
(召开院坝会)
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村民了解的不多。围绕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通过走访群众、召开院坝会、开展集中学习等方式,用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深知,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党组织的引领,需要党员干部的带头。来到高山村后,我积极帮助完善党建挂牌督战等工作,增强党组织工作活力;与村支两委成员共同研究,考察发展优秀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培养好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
(了解竹林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要想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抓好产业发展、稳定村民经济收入是关键。在**共同努力下,我们积极理清思路,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引导群众走产业致富的路子。确定将经果林产业作为大力推广产业,争取资金10万元,采购经果林种植苗木。推动竹笋产业发展,种植竹荪50亩,试种天麻3亩。联系市林科所专家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其种植能力。
(走访幼儿园)
通过走访,我了解到高山村仍存在一定的“出行难”“销售难”“上学难”“办学难”“办公难”问题,便积极向学校和有关单位争取支持。帮助村民一组秋坝至铁石垭公路硬化建设解决水泥资金2.6万元;帮助村民二、三组机耕道建设筹措资金5万元;协调铁路派出所和机务段资助钢轨用于公路建设;为村民一、六组安装路灯64盏。帮助村民购买用于产业发展的煤和包装袋,共计1万元;帮助村民寻找农产品销路,将其销售的100余斤竹笋挨家挨户收货送货。对接市内高校,接送贫困户子女到校参加招生面试。为幼儿园争取捐赠,获得一批体操垫、瑜伽垫、电脑、投影仪,购买室外游乐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为**争取捐赠,添置办公设备,改造办公环境,提升工作效率。
虽然全校只有我一个人在高山村,但并非“一个人在战斗”。遵义师范学院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经常到高山村开展帮扶活动,“一人驻村,全员帮扶”的工作模式已经形成。牵线搭桥促成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和楚米镇中心学校结对子,利用高校资源进行教育帮扶。组织学校工会开展“六一”慰问活动,为银福小学学生购买校服和运动服。协调学校图书馆为和平小学捐赠图书1000册,完善图书室建设。
驻村以来,我的周末和节假日大多在高山村度过。这样的生活虽然忙碌但有意义,高山村面貌又有新颜,贫困户生活更加稳定。每当看到村民持续增收的数据,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我心里无比欣慰。
很荣幸成为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我将继续用心用情扎根高山村,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实,为高山村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交出高质量的扶贫答卷。
END
投稿渠道
①2093297275@qq.com
②微信公众号主页回复
(姓名+联系方式+作品)
2020年第77期
讲述 王劲
图片 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 张锦辉、薛储桂
编辑 伍景
审核 罗良金、王强林、余家鹏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