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山高水长
先生之风
史
【编者按】
贵州医科大学创立于抗日烽火之中,成长于新中国五星红旗之下,发展于奋进的改革年间,壮大于新世纪初年,奋进在美好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望学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探寻贵医血液中流淌的红色基因。守正初心,始终不忘来时路,思创未来,坚实迈进新时代!
家学渊源
才华横溢
朱懋根院长协和医学院毕业照
朱懋根祖籍四川资中,1902年生于四川成都,1968年逝世于贵阳。父朱华绶早年留学于比利时列日大学,学成归国后曾任当时成都地质调查所所长。朱懋根院长的两位兄长均留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可谓家学深厚。朱院长在成都完成中学学业后便立志学医,并决定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为进一步打好基础,他先报考上海沪江大学,学习一年后(1922年)如愿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协和学习期间,他更加刻苦勤奋,因学习成绩优异, 毕业时被授予美国纽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看到这里,不禁有人要问,朱院长不曾有过留学经历,纽约大学的博士学位从何而来?
这是因为协和医学院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捐资兴建、1921年落成的中国第一所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院校,纽约大学是洛氏基金会董事会成员,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均被授予该校医学博士学位。诸如武汉协和医院外科创始人管汉屏、曾任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的胡传揆、曾任上海儿童医院名誉院长的苏祖斐以及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等。
朱懋根院长与夫人孙家策
由于在协和学习期间的优异表现,朱懋根院长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后应曾经的协和老师和同学之邀,先后在湖南广德医院、第五陆军医院及贵阳第十九陆军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大量的临床实践机会,使他的外科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医术造诣在当时已具有一定影响。1938年,朱院长与孙家策女士在贵阳喜结连理。院长夫人系孙竹荪之女。孙竹荪乃贵州文化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民国时期先后任麻江、都匀、清镇、镇远县知事、省长公署秘书、省政府内务司司长等职,擅长诗书画,尤善画竹。安顺城郊华严洞石壁上刻有其诗作一首:“一生殊自得,岂慨老将临。浪迹寄天地,放怀观古今。觞流春水曲,人坐暮山阴。快与诸贤会,清风类竹林。”
朱夫人从小受家庭熏陶,琴棋书画皆通,堪称才女,与院长举案齐眉、相濡以沫,是令人羡慕的模范伉俪。朱懋根院长本人也多才多艺,不仅精于医道,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其在小提琴和书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1939年,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在贵阳举办音乐会,指名邀请朱懋根院长同台演奏。音乐会结束后,马思聪这样评价朱院长:“一个从事医务工作并卓有成效的科学家,在音乐上能有这样高的造诣,实在难得。”由此可见朱懋根院长内涵修养之深厚。
存亡之际
力挽狂澜
朱懋根院长获任贵阳医学院院长的国务院任命书和西南军政委员会聘书
1944年,日寇入侵贵州黔南,贵阳医学院迁重庆歌乐山与先期迁来的上海医学院共用校舍上课。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有意将贵阳医学院并入上海医学院。加之当时贵阳医学院拥有一批国内顶级医学人才及几十台德国产显微镜和几十具供解剖教学用的尸体标本等教学器材,上海医学院也想顺势兼并贵医。全院教职工和附院医护人员工在李宗恩院长的带领下,成功地规避了被撤销的风险,并顺利迁回贵阳。
然而,随着1947年李宗恩院长受聘担任协和医学院院长(李为协和自建院以来的第一位华人院长,此前院长一职均由美国人担任)、代理院长王季午仅代理3个月,就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槙之邀,赴杭组建浙江大学医学院并任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遂任命朱懋根为贵阳医学院院长。此时,部分教(医)师或受聘京、津、沪等大城市,或兼有军职转业回归故里。
一时间,贵医上下人心惶惶,撤销贵阳医学院的话题被当局再次提起。
懋根院长受命于危难之中!为保住全院职工在国难时期经历近十载艰辛,亲手建立的学院和附院;为保住地处边远、贫困蛮荒的贵州难得拥有的、当时全国仅有的九所医学院之一的贵医,朱院长四处奔走游说,提出“自力更生,共同护校”的决策,动员学生、教职工及医护人员,慰留尚未成行的师长和同仁,取得了一定成效,终于使当局放弃了撤销贵医的念头。
如果没有前辈力挽贵医于风雨飘摇之中,贵阳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历史将被改写。
学院、附院算是保住了,但师资匮乏、经费不足的现实困扰着朱院长。凭借在协和练就的扎实基本功,朱懋根院长不顾体弱多病,除处理日常院务工作外,还根据教学需要,承担外语、病理、解剖、微生物、生物化学、组织胚胎等科目的授课任务。院长率先垂范,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和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人员匮乏的窘境得到一定缓解。
严谨的治学精神,造就了一批20世纪40—50年代毕业、功底扎实的毕业生。他们成为了解放初期我省医疗卫生战线的业务技术骨干和日后省及各地、州、市医院各学科的领军人物,至今被同行铭记。
由此观之,就贵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言,朱懋根院长功不可没!
身体力行
谋发展大业
朱懋根院长1946 年亲自绘制的水彩画,朱懋根院长描绘了抗战期间他自己身着长衫、戴礼帽,下班后从学院的盐务村草棚步行回家的情景。远处思危山的房子是抗战时期朱懋根家的居所,山下即小宅吉村。题记特别声明此画意在提醒后来子孙,应知生活之不易和创业艰难。50 年代该址曾建贵阳制药厂,如今已被开发为“梦想典城”商住小区。
贵阳解放前夕,为防止学院和附院遭到破坏,朱懋根院长以个人名义发出护校布告,并安排师生日夜轮流值班,还经常亲自带队在校内巡逻。同时,组织人员清点财产并登记造册,确保了将完好无损的学院、附院交到人民政府手中。接管贵医的军代表对学院和附院保护之完好、秩序之井然以及财产账目之清晰非常满意,人民政府对朱院长 的爱国行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0年4月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他为学院临时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次年3月,西南军政委员会聘他为西南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1956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颁发任命书,正式任命他为贵阳医学院院长,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朱院长治学能力、学术地位、人格魅力的认可。
建国后,朱懋根院长无论是在担任临时管委会主任还是被正式任命为院长期间,始终恪尽职守,不辱使命。20世纪50年代初,学院扩建、附院搬迁时,他主持进行了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利用曾经就读燕京大学理科时所掌握的知识(1926年协和因故曾一度停办,学生均转入燕京大学理科,复办后又转回协和),亲手绘制附院住院大楼及病房内部结构的图纸,既节省了有限的经费,又很好地满足了医院的需求,受到大家好评。
朱懋根院长一贯倡导的“敬业、勤学、踏实、上进”的校园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弘扬,造就了一批学有成就人才毕业留校者,大多成为学院和附院各学科的奠基者或领军人物。他们每每忆起在校学习的经历,都对朱懋根院长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怀至深。为帮助师生和医护人员掌握学科前沿的动态,结合教学和临床工作需要,朱院长收集、整理、翻译了不少外文杂志上发表的、代表当时世界医药卫生领域最新科技动态的资料, 并分别印发到相关教研室和科室,深受师生和医护人员欢迎。同时,他还举办讲师以上英语提高班,并亲自授课。在他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下,教(医)师们均受益匪浅,业务技术、外语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当年有幸聆听过朱院长讲课的前辈,虽已过耄耋之年,提起当时情景,仍记忆犹新。
朱懋根院长为贵阳医学院建院 12 周年题辞
不仅如此,在处理繁重的院长日常事务的同时,朱院长还坚持参与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组织业务学习和亲自查房。他严谨、规范、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深受全院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的敬重。
朱懋根院长离开我们已近半个世纪,但前辈的功绩应该被后人铭记,老贵医的优良传统更应得到继承和发扬。伴随贵阳医学院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贵医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抚今追昔,院训又在耳边回响——
“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图文:整理自《敬往思来—贵州医科大学八十年文史集萃(1938-2018)》
排版:吴克州
编辑:李牧 李菡逸
审核:陈颖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