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组团解乡村振兴“密码”

贵州民族大学,艺考

贵州民族大学

2021-9-26 23:36:00 文/施妍 图/郭强

关注

“乡村振兴靠什么?产业怎么搞?寨子怎么建?博士专家都帮我们写进了册子里。”“有博士团为我们出谋划策、规划村寨,大家发展的信心都很足叻!”日前,贵州民族大学博士服务团奔赴黔东南州镇远县金堡镇贵界村,为该村编制村庄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民族村寨保护和风貌提升方案等做前期调研工作,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博士汪威是博士服务团成员之一,也是贵州民族大学派驻贵界村驻村的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为帮助镇远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学校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学院特别组建了乡村振兴博士服务团,首期共8名博士为主体组成,涉及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多个专业,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智库作用,为地方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贵州民族大学

博士团实地走访调研

贵界村地处镇远和施秉两县交界处,距离金堡镇集镇所在地约8公里,最高海拔1200多米,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浓郁。2017年还获得了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苗族)”挂牌。

“优良环境和民族特色是贵界村的两张亮丽名片!”博士团走访调查发现,贵界村森林覆盖率高达63%,有马尾松古树群落,经林业部门挂牌的古树就有55棵,放眼全县,生态保护都是名列前茅的。同时,贵界村村民以苗族为主,民族特色鲜明,两个主要村民集落区的苗族吊脚楼,保存完好率达到90%以上,村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尤其是每年正月初八会举办芦笙文化节,民族氛围浓郁。每年镇远古城举办龙舟节,村里的芦笙表演队都是重要的演出节目之一。此外,贵界村仍然保存苗绣、织布、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会此手艺的村民有80人左右。

贵州民族大学

依山而建的苗族吊脚楼保存状况良好

在实地调研后,博士服务团随即召开技术讨论会,明确要将新理念、新思想注入贵界村各规划的全过程,要突出村庄特色,因地制宜提策略,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持续跟进服务。

“发展要靠产业带。”汪威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苗绣文化是贵界村一大特色,如果产业链完善,手工织布车间、刺绣车间、缝纫车间、蜡染室、设计裁剪等生产环节就能解决当地群众50人左右就业,预计年产值达200万元以上。

贵州民族大学

博士团广泛向村民、村支两委征询意见

汪威说:“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要统筹推进,一方面,我们计划通过推进省妇联的‘锦绣计划’,建立苗绣合作社,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然后积极引导返乡创业,提升示范效应,逐步扩大就业。另一方面,通过校地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推动学科建设和保护传承。”

目前,博士服务团基本完成贵界村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正在编制村庄规划初稿,该规划采用多规合一的方式,将融合贵界村乡村振兴规划、民族村寨保护和风貌提升方案等,为后期建设千亩山茶油基地、花椒(辣椒)基地、樱桃基地,开展人居环境治理,传统文化保护等提供发展方向。

贵州民族大学

目前,《贵州民族大学博士服务团——助力镇远县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正在编撰中(图为封面样图)

贵州民族大学将借鉴学校前期“百名博士讲党课”的成功经验及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组建的博士服务团服务贵界村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扩大博士服务团队伍和服务内容,从学校层面组建以博士为主体兼顾教授、专家的“贵州民族大学博士服务团”,以镇远县金堡镇为试点,送党课下乡,打造“金堡大讲堂”,送智下乡,为金堡镇提供规划、建筑、民族、历史、地理、商贸等专业的指导,聚高校智慧,助乡村振兴。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向 雨

审校:潘 小 露

转载需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gzmuwx@163.com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贵州本科院校-贵州民族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贵州民族大学-【我为群众办实事】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组团解乡村振兴“密码”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