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01
立秋·三候
凉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jiū)就是敛聚。
白露降:后五日“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寒蝉鸣:再五日“寒蝉鸣”。“踟蹰(chí chú)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立秋,秋之伊始
02
立秋·诗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
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
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渔家傲·七夕立秋
【宋】秦观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岁华过半
一叶知秋
03
立秋·习俗
“贴秋膘”
从前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农活儿太累,消夏的能力有限,常常热得没有食欲,也没有睡意,所以日渐消瘦,没精神也没力气。立秋之后,得多一点油水,赶紧找补回来。这一天,即使是普通人家,也会吃炖肉、烧排骨、炖肘子、白切肉、红焖肉、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等,尤其要给壮劳力补补身子。但是现在,秋膘,贴上去容易,要想“摘”下来可就难了。
“咬秋”
立秋之时吃瓜,曰“咬秋”“啃秋”,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
戴楸叶
宋代《梦粱录》:“(立秋日)都城内外,清晨满街叫卖楸(qiū)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既然一叶落是新秋降临的物候标识,于是人们买楸叶,剪楸叶,然后戴在头上,算是迎接秋天来临的一种行为艺术。
盼小雨
农耕社会,农人以立秋之日的天气,掐算整个秋季的收成,甚至来年的年景。宋代《岁时广记》:“立秋日天气清明,万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则伤五谷。”立秋这一天,最好下小雨。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
“驱百疾”
旧时人们也常用红纸写下“今日立秋,百病皆休”的字贴在墙上,希望这个秋天不是“多事之秋”。
晒秋
立秋时节,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人们“秋忙”的身影,农家小院晒满了玉米、辣椒、大豆等农作物,呈现出诗一般的“晒秋”景象。
三伏已去
立秋又至
END
①官方抖音
②官方微博
资料、图片来源 | 网络
编辑| 杨宇情
责编|彭 思
审校|黄毓曼
审核| 陈佳湘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