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历史镌刻奋斗辉煌,未来昭示奋进方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校涌现出的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了中共贵州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的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和先锋形象,这也是全体贵师院人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成绩汇报。希望先锋模范的引领力能继续激发大家教育报国的初心,让大家斗志昂扬,信心满满,在新的百年里立志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向上滑动阅览
左欣,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教师,2007年4月入党。他积极向上、敢挑重担,坚持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深度服务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积极开展与乌当区科技局科技合作,主持乌当区科技局科技项目1项(80万),贵州师范学院“大地论文项目”1项,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他2020年暑假指导学生赴我校扶贫联系点印江县普同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馨益印江开展“智慧云教·科技助黔”志愿服务活动,荣获全省优秀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团队,指导学生参加2020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全国总决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奖学生达110人。他深耕教育一线11年,在踏实和坚持中,收获了自己的教育初心。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向上滑动阅览
吴光梅,化学与材料学院专职辅导员,2011年1月入党。她立足新时代思政工作新特点,开拓创新,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O2O模式,取得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作为校级辅导员工作室的主持人,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驱动,引领辅导员在做中学,引导辅导员认识到“立德树人”的价值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自信,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实效性好。她爱生如子、勇于担当、砥志研思、奋进有为,个人也多次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贵州青年五四奖章、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向上滑动阅览
李倩,旅游文化学院党总支委员、副院长,1999年1月入党。她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奋工作,连续三年被旅游文化学院教工党支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先后评为贵州师范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等称号。在工作中,她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悉心为学生、老师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克服家庭困难,“舍小家”顾“大家”,针对线上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效果保障等方面组织全院各系教师召开视频会议,进行了多次线上研讨,并亲自设计、撰写了专业思政的工作方案,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师生疫情期间的思想稳定提供了保障,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向上滑动阅览
荆彦超,音乐舞蹈学院教师,2013年10月入党。他信念坚定,作风优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先后指导学生考取研究生数量占到了音乐学专业考取数量的一半以上。完成了学院非编科研机构“贵州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平台申报建设工作,建立了学院第一个科研平台,在担任学院兼职组织员期间,学院院党委所属3个党支部全部通过学校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教师党支部和音乐系学生党支部分别获得2018年、2020年校级“优秀党支部”,舞蹈系学生党支部被评为2019年教育厅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示范点”。自己也获评校级2018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
向上滑动阅览
陈果,商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2008年6月入党。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任党支部书记期间,积极将党建工作融入专业建设,提升党建质效。带头打造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党员示范实践活动。她积极鼓励各专业的高层次党员带头倾注于专业建设结合学科专业实际,积极凝练党建特色、支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建共赢”的原则,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党建工作方式,分别与贵阳市农商银行云岩支行第二党支部、安顺城投集团工程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逐步打造具有商科特点的“党建共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加强支部结对党建工作的交流与学习,建立健全互帮互助机制,有效增强了双方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向上滑动阅览
李明勇,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工第二支部书记,2005年6月入党。他积极进取,严于律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来开展支部工作,以支部活动带动学科教学和专业建设的发展,多次开展了以党建促进专业建设的活动,讨论了专业建设的目标、方法和路径,不断推进专业建设获得较快发展。广播电视学专业于2021年获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专业建设和支部建设方面皆取得佳绩,真正起到了 “双带头人”的作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向上滑动阅览
杜宏博,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党支部书记,2005年6月入党。作为全省高校系统最年轻的劳动模范,也是全省首批获得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的高校教师。在担任支部书记以来,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了一群干事创业的年轻教师党员团队,建设全省首门国家级双创“金课”,将双创课程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一堂国情思政课与社会实践课,把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将课程中形成的大创项目走进贫困山区、走进田间地头,将创新创业写在贵州大地上。尽其所能为青年学生搭建与社会接轨的成长平台。先后打造了智电双创团队、智电创新训练基地、雏鹰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基地等双创育人平台;培育出了估值上亿的独角兽企业和扎根乡村振兴的非遗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先后获得了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带领的团队,获批全国50支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得到了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孙志刚的亲笔回信。他带领下的这群年轻教师,不懈坚持和无私付出,影响和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贵州学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省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向上滑动阅览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基层党委。现有党员98名,分别属于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其中教师党员24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75%;学生党员74人,占学生总数的11.29%。学院党委一向注重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整个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围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学院党建工作有序开展。通过抓组织带队伍,抓制度促提高,抓管理严标准,抓台账求规范,抓阵地强基础,党支部在疫情防控、教育教学、师风学风等方面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该学院党委在党建工作上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工作载体等的创新,以工作要有新举措、成绩要有新内容为党建工作的主旋律。同时,以党建促学建,推动管理、服务方式创新。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党建带团建力度,逐步做到党团建设同步抓、党团任务同步下,党团教育同步搞。开展了“青年大学习--党团活动同步进行”和“一堂特殊的党团课”活动;结合历史学和档案学专业特色,承办了主题为“重温历史˙传承红色”贵州师范学院第四届舞台剧大赛;举办了“以史育人树新风˙以文化人创特色”文化作品展。通过品牌活动的打造,将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各学生组织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有机结合,提高了全院学生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该基层党委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院系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和省属高校系统示范党支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向上滑动阅览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基层党总支。中共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总支部下辖教师支部和学生支部,共有党员103人。总支部委员会由6人组成,现任总支部书记为吴亚平同志,总支部副书记由院长罗绪强教授(博士)担任,其他总支委员为地理学学科带头人、副院长罗光杰及另外3名优秀党员教师。学生支部由6名政治辅导员和56名青年学生党员组成。教师支部党员41人,其中24名同志具有博士学历学位,高层次人才占支部党员总数的73%,主要为地理学、环境科学、测量与地理信息技术、农业资源利用等专业背景,均为贵州省“三大”战略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总支部是贵州省委教育工委重点支持的省属高校基层党建示范点,2019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得到中央巡回指导组现场指导。教师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近年来,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过程中,地理与资源学院总支部以教师支部为示范点,将“党支部阵地建在学科平台上”,着力提升二级学院党组织的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发挥学科平台对高层次人才的凝聚作用,助力脱贫攻坚,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了突出成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向上滑动阅览
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基层党委。学院党委认真规划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提倡用党建的系统观指导课程的系统观。将报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把爱国主义和专业教育紧密有效地结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律等系列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政治引领,突出政治功能,把好育人方向,建设好党支部为育人打下良好基础,在教书育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方面发挥政治功能及思想引领作用,带动党建和育人协同发展,带动教师个人发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建在学科平台、教学科研团队上,使党的基层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引发学科发展的思考和研讨,党组织利用(民主)组织生活会、党日活动等契机,培育良好的协作环境,形成齐心合力、密切融合的良好氛围,着力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做好“五育”课程建设。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新变化,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思政教育贯穿在“四课堂”——即第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教室课堂)、第二课堂(校内课外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各种活动)、第三课堂(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实训、实习、体验生活、考察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第四课堂(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学习平台)中,同向同心同行,凝聚整体合力,形成协同效应。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出品
文字|周 煜
设计|吴国智
编辑| 苏致龙 董 琪
审核| 严兴诚
责编| 薛 璞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欢迎投稿至邮箱:dwxcb@gznc.edu.cn
你的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