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1997年建立计算机专业,1997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2016年组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18年教育部挂牌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是随着国家需求和大时代政策背景而发展的,是各级领导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凝结了黔南师院计算机人团结奋斗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学院设有党政办公室、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办公室、科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办公室、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大学计算机教学部、计算机工程系、智能科学系。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校级一流建设学科,软件工程成为校级一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132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17名。
专业设置及特色课程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师范、网络应用、网络存储与安全3个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共六个本科专业,1个教育硕士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工程专业成为省一流建设专业。建成省级一流课程群——基于应用型的程序设计课程群,校级一流课程群——教师教育选修课程群,校级一流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成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挖掘、网络工程师、大数据技术、JAVA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等特色课程,课程网络资源平台10余个。
师资及名师名家介绍
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业技术教师51人,专职辅导员4人,专业技术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85%。学院从2018年开始招收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研究生,现有校内硕士生导师12人,兼校外硕士生导师6人。建成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群省级一流教学团队。
学科平台及科研成果
建成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所、贵州省地方民族文化数字化工程中心、贵州省民族文化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产学研基地、贵州省民族文化数字化科研创新团队等多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近5年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或教材20余部,获专利授权和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70余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00余人次,获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软件与水平资格证书、华为认证等行业认证比例达98.5%。
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现拥有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体验中心、智能科学实训室等实践实训实验室10余个,实验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建有中通服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中科汉天下、神玥软件、达内教育、中软国际等10余家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毕业要求及去向
近5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98.6%,整体就业情况良好,大多数毕业学生在本土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就业,80%左右在贵州省内就业,为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定满意度达95%以上,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满意度极高。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60余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5人。
院长寄语
院长:李明江
过去的10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技术等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进展令人难以置信,展望未来15年,科技的发展变化会更加让人匪夷所思,IT技术将以5G速度进一步融合创新,世界将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替代的力量。学院坚持“以生为本,育人为先”原则培养学生,积极开展学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做好学生指导和服务工作。学院尊重每一位学子的个性发展与自主选择,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精神紧跟技术前沿,探索新技术应用,培养卓越人才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欢迎您,有志开拓人生、成就自我的莘莘学子!
END
往期回顾
◆院长解锁 | 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你来读
◆院长解锁 | 美术学院等你来读
◆院长解锁 | 文学与传媒学院等你来读
①官方抖音
②官方微博
资料来源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编辑 | 景金玉
责编| 彭思
审校 | 黄毓曼
审核 | 陈佳湘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