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4个本科专业,设有中文系、历史系、新闻传播系,建有贵州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基地、贵州民汉双语培训基地2个省级科研平台,专业图书分馆1个,语音实验室1个,秘书实训中心1个,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中 心1个,非线性编辑实验室1个。
现有教师65人,硕士生导师9人,教授11人、副教授35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共有44人(含博士10人,在读博士2人),占教师总数的68%。有校级学术带头人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校级中青年教学骨干2人。教师在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5篇,主持国家级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屡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多项。
全院共有在校学生1135人,其中国际学生20人。近年来,学生累计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发表作品510篇以上,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比赛奖项。毕业生考取研究生48人,学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事企业单位等。
2016年开始,先后承担了来自泰国、俄罗斯、孟加拉国等学历生、语言生的培养工作,同时也先后选派出多名学生分赴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交流学习,并与泰国SeeKanSchool签订了两校框架合作协议及实习项目协,进行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海外实训基地’授牌仪式实习协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学科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铜仁学院办学历史最长的传统优势专业,也是第一批升格为本科的专业。本专业由原铜仁师专中文科发展而来,是1978年铜仁师专建校时最早设置的八个系科之一。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铜仁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科更名为中文系。2001年,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始了本科办学历史。2006年2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中文系随之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并于当年成功申报了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始自主招收本科生。现有在校学生319人,专业教师27人。中国语言文学系下设三个教研室,分别是古代文学教研室、现当代文学与写作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
二、师资队伍
在教师队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梯队,教师成员毕业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20余所国内高校。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1人;5名硕士生导师,迄今已培养4届共10名硕士研究生。本专业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师德师风和学风教育,形成了和谐稳定的教学环境,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和中青年教学骨干。
三、科学研究
本专业现有两个省级科研平台,三个校级研究中心,三个校级重点学科。近年来,学科成员陆续在《西南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词学》《扬子江评论》《文学评论丛刊》《澳门语言学刊》《语言研究》《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等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等次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贵州省尹珍诗歌奖、铜仁市政府文艺奖等。
四、人才培养
本专业立足黔东,面向贵州,辐射武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和基本教学方法与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规范运用汉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本专业形成了两大特色:一是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师范技能。作为老牌的师范专业,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技能,是师范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我们用力所在;二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传承人文精神,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是本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优良传统;通过创办和定期出版文学社刊物,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办刊能力,为地方作家队伍输送新人;通过持续请作家进校园开展文学讲座活动,增强学生与作家的交流互动,加强对学生的文学熏陶和写作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向外投稿,激发学生创作高水平文章,展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高素质才能。
五、社会服务
在社会服务方面,我系以“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贵州省古籍整理与保护基地”为依托,积极为地方的文化建设服务。近年来,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先后培训了少数民族干部200余人次,深受社会好评。此外,我系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编纂《黔东文化辞典》,整理铜仁市地方志,研究铜仁方言文化,深入挖掘羌族建筑、土家族民俗等风情文化,为铜仁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系利用普通话培训测试点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培训测试工作。2017年,普通话测试点共测试4期(第2-5期),测试2158人次。2018年普通话测试点共测试7期(第6期-第12期),共测试2733人次。
此外,教师成员队伍中有中国作协会员和省作协会员多人,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上出力献策,展示了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重镇的地位。
秘书学专业
秘书,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职业;
秘书学,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专业。
纵观历史,不少名人、伟人都从事过秘书职业——
屈原二十出头就被任命为楚王的左徒,成为王宫秘书工作者首脑;
不要以为苏轼只会写“明月几时有”,他的公文也非常出色;
聊斋先生蒲松龄年轻时也做过知县的秘书
还有——
毛泽东同志担任过中央局秘书;
邓小平同志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
习近平同志担任过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
胡锦涛同志担任过甘肃省建委秘书;
温家宝同志担任过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请记住: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单位,有单位的地方就会有办公室,有办公室的地方就会有秘书工作,就需要秘书工作!
铜仁学院秘书学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特设专业、校级特色专业!
我们有全国秘书组织专家,为你传道授业;
秘书专业办学十周年文艺演出
我们有教授、博士,为你指点迷津;
我们有全国秘书专业优秀教师,为你答疑解惑;
我们有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为你启思明理;
我们有一只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队伍,堪做良师益友。
我们是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基地;
我们是全国高校秘书事务所联盟发起单位和成员之一。
秘书口才、秘书实用写作、办公室事务管理、办公信息化处理、秘书礼仪、会议策划与组织、领导科学……这里的课程多姿多彩;
秘书协会、国际秘书节、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微秘苑公众号……这里的活动异彩纷呈;
入机关、进公司、到企业、去院所……这里的实践琳琅满目。
这就是铜仁学院秘书学专业!期待你的到来,我们一起努力!
承办第五届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
专业训词:
★服务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就业岗位:政务秘书岗位——文字秘书事务秘书
商务秘书岗位——综合文员行政助理
★培养目标:“双能双会”型人才。即:能写会做,能策会谋。具体而言就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相当的政策、理论水平,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精神,能熟练运用秘书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秘书岗位上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参谋、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写作能力、办事能力、决策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调研能力“五位一体”综合培养。
秘书学专业学生荣获第九届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主要课程师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人文学院新兴专业之一,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文化宣传、记者、编辑、新媒体运营及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本专业201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201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招收本科学生4届专业学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明显、就业导向鲜明、实践应用性较强。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0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围绕新媒体运营、视听新媒体创作和新媒体程序设计三个方向,开设了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视听新媒体制作、新闻编辑学、新媒体运营等众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本专业积极响应学校“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专业发展。2018年12月,铜仁市委宣传部与铜仁学院共建新闻学院。现与贵阳日报驻铜仁记者站、铜仁市广播电视台、铜仁日报社、《铜仁网》、碧江区融媒体中心等8家媒体单位签立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组建了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围绕“学生需求”为中心,全面发展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各类国家级证书120人次以上,发表新闻作品达510篇以上,多名学生发表了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并在实习、工作中获得了聘用单位的高度认可。
历史学专业
铜仁学院历史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源于1958年设置的铜仁师范专科学校文史专业,1986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2008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已连续招收13届。
本专业师资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高职比88%;博士5人,硕士7人,博硕比75%;生师比11.62%;有省历史学科带头人1人、省高校哲社青年学术创新人才1人、硕导4人。学科基础扎实,获国家级课题3项、教育部课题1项,出版专著12部,拥有省特色重点学科(民族学)、省级科研平台(民汉双语服务基地、古籍研究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人文社科示范研究基地)。
历史学专业在松桃县孟溪镇头京村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教研成绩显著,获省级教改课题4项,发表教研论文25篇,出版教材2部;获省高等教育成果奖2项,市(厅)及以上哲社奖10项;校级教师教学比赛获奖5人次;校级明德教学奖1人,教学名师2人。
历史学专业学生杨秋萍等在贵州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
历史学专业周柯等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
本专业拥有铜仁学院附中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和史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国家级1次,省级2次;获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国家级4项,省级3项;参加师范生教学竞赛获奖国家级3项,省级2项。本专业社会声誉好,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生主要在贵州各县、乡镇基层教育单位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职业发展前景良好。先后有38人考取研究生。
历史学专业学生赴铜仁市第一中开展教学见习和教学观摩活动
欢迎报考铜仁学院!
●2620人!铜仁学院2021年本科招生简章发布
●快收藏!铜仁学院近三年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来了
●一起来看!这里是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一起来看!这里是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起来看!这里是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一起来看!这里是铜仁学院大数据学院
●一起来看!这里是铜仁学院国际学院
●一起来看!这里是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起来看!这里是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
来源:人文学院 招就处
编辑:张朝飞
审核:叶丹
整理: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