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
1.出门全程戴好口罩,即使低风险地区也仍然建议佩戴口罩。
2.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但没必要随时进行手消毒。
3.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4.日常居家注意通风、保持卫生,但没必要频繁消毒。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挡住口鼻。
6.倡导分餐制,多人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7.出现急症或持续发热,需做好防护后就诊。
8.保持良好心态。
@感染科&呼吸内科患者
1.测体温需在平静状态。
2.年轻人低热可先观察。
3.持续超过38°C去发热门诊。
4.老年人、慢病人群发热立即就诊。
5.有旅居接触史,发热立即就诊。
6.感冒小毛病先别急。
7呼吸困难需就诊。
8.结节变化等复诊可适当延后。
9.慢性肺病加重需就诊。
10.慢阻肺等老病号开药可请家属代劳。
@眼科患者
1. 避免长时间用眼,注意定期闭目休息。
2. 如需使用人工泪液等眼药水,使用前后要洗手。
3. 不伴有明显症状的“眼红”可能只是轻度结膜炎或结膜下出血。
4. 老年人逐渐发展的视力下降,如白内障,可等疫情结束后择日复查。
5. 青少年的屈光不正、斜弱视等,如需验光配镜可暂缓或延后。
6. 眼前出现非固定的黑影,可等疫情结束后再就诊检查。
7. 药物控制良好的青光眼或其他疾病,如无明显变化可暂缓复查。
8. 中重度眼外伤,如化学烧伤、热烧伤、眼球破裂伤等要及时就诊。
9. 眼红痛伴视力明显下降,可能是眼内炎症,要及时就诊。
10. 出现无痛性视力急剧下降、固定的眼前黑影等,要及时就诊。
@肿瘤科患者
1. 肿瘤患者抵抗力低,要更严格地做好防护。
2. 同居家属要做好防护,勤洗手,及时清洗衣物。
3. 通风时谨防感冒。
4. 治疗方式需寻求医生建议。
5. 尽量在当地治疗。
6. 出现急症及时就诊。
7. 注意饮食运动,保持体力。
8. 尽量少出门,开药等可由家属协助。
@老人、慢病患者
1. 慢病用药要规律,遵嘱用药不乱调。
2. 家属可替老人开药。
3. 自行选择非处方药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
4. 不盲目多药联合使用。
5. 严重症状不可盲目用药。
6. 用药出现极度不适时,停药就医。
7. 药物按说明书规范存放。
8. 正规渠道购药。
9. 遇到用药问题可线上咨询。
@新生儿父母、爸爸妈妈
1.1岁以内尽量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情况下可添加配方奶粉。
2.1岁以上逐渐转成3餐辅食,2-3餐奶,每日配方奶500- 600ml。
3.2岁以上每天保证奶量300-400ml左右,饮食多样化。
4.不与孩子共用餐具。
5.接触儿童前做好防护。
6.儿童肾病综合征酌情调整用药。
7.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可当地复查。
8.泌尿系感染需留意尿的症状。
9.警惕儿童水肿、血尿、高血压。
10.激素用药不可擅自停用。
@心内科患者
1. 非急症可不急于复查。
2. 心血管病不要擅自停药。
3. 支架术后可延期复查。
4. 就近开药,同化学名的其他厂家药物可代替。
5. 坚持每天量血压。
6. 复诊前可线上咨询。
7. 饮食清淡,适量加蛋白。
8. 避免焦虑诱发心脏问题。
9. 有新症状或老症状变化,要及时就诊。
@中医科患者
1. 口服中药、中成药的患者要均衡饮食。
2. 暂停扎针、拔罐等中医治疗。
3. 科学使用艾灸。
4. 慢病复诊可适当延期。
5. 肿瘤患者可持续中医治疗。
6. 停中药后病情出现波动或进展可复诊。
7. 停中药后出现明显不适可复诊。
8. 居家可尝试太极拳、八段锦、慢走等柔和运动。
@内分泌科患者
1. 不可自行减药停药。
2. 就诊一定戴口罩。
3. 就诊需提前预约挂号。
4. 诊前有疑虑,线上咨询。
5. 病情稳定可减少就诊次数。
6. 降糖药可就近开。
7.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延长开药周期。
8. 甲亢患者警惕症状加重。
9. 糖尿病警惕急症。
@准妈妈
1.胎动计数、血压测量等监测项目可在家做。
2.28周开始计数胎动。
3.每周测量一次血压。
4.每周选择一天,监测体重。
5.规律饮食,适当活动。
6.警惕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7.就诊前咨询医师。
8.留意医院出诊信息。
9.未建档人员需预约挂号。
@精神科患者
1. 精神分裂症患者莫停药。
2. 不建议自行更换药物。
3. 药物需要处方购买。
4. 精神障碍患者不必过度焦虑。
5. 出现发热咳嗽及时就诊。
6. 做好个人防护后可以去医院复诊。
7. 就诊前提前预约。
8. 住院患者可远程探视。
9. 饮食要多样、粗细搭配。
10. 病情严重可以住院。
小博提醒大家,出门在外戴口罩,疫情期间勤洗手,健健康康待开学,返校共赏博文景!
图文编辑 | 刘芷溶
责任编辑 | 王昌旭
素材来源 | 人民日报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