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到延安去”汲取力量,不断前行!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里是《辅导员说》,我是广西大学辅导员雷圆媛。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今天的辅导员说,来到了延安,这座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上古老而鲜活的城市。
当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延安时期是百年党史画卷中最生动、最浓墨重彩的画面之一。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并就此成为了永远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红色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为了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成为了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穿过历史的烟尘,延安精神在这片热土上赓续传承,如同滚滚延河水奔流不息。
1935年10月,从江西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两万五千里,最终带着对革命理想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抵达了陕北。自此,延安成为了中共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回望这片热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汇聚了无数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使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天地,中国革命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回首峥嵘岁月,那时的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更是革命者的精神家园。“到延安去”,成为了响彻中国大地最响亮的口号。
1937年10月,上海沦陷后,一批批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辗转13个月,艰难跋涉一万多里,历经千辛万苦,终到延安革命圣地;著名作家魏巍在奔赴延安的路上,无惧三次被敌人抓住关押,每次都想方设法逃脱,矢志不渝一心奔向延安;曾经留学巴黎的青年音乐家冼星海来到延安,在低矮的窑洞里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等伟大经典;延安时期的第一个播音员萧岩,在和姐姐路岩去延安的途中被国民党拦截押扣,她们不屈不挠,不改初心奔赴延安……
一时间,延安汇聚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当年印度友人爱德华大夫在看到奔赴延安川流不息的青年人时曾赞叹:“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万重山,难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滔滔”,这是诗人王云形容抗战时期爱国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盛况。
据任弼时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抗战后汇聚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多达4万余人。无数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到延安这座黄土高原的信仰圣地,焕发了一个全新中国的无限生机!
“到延安去”之所以成为响彻中国大地最响亮的口号和无数革命志士最强烈的心灵呼唤,就是因为延安窑洞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和延安精神的光芒,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这一切都深刻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延安精神。从延安精神中,我们可以感受那段热血的时光,也能汲取前行的力量。同学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我们既要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也要做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要做一名延安精神的传承者!用那段厚重的历史,点亮自己信仰的明灯,去指引更加光明的道路!
往期精彩回顾
立春 |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
党史故事 | 解密千余张八路军军粮账单
“歌声献给党”系列MV展播 | 《五星红旗》——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赵跃宇校长发表文章丨从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发展中汲取前进力量
广西大学
信息来源于广西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编辑:王秦豫
责编:李秋琳
审核:贾琦艳
主编:李伟红
小西在等你点亮↓↓↓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