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接下来跟小新一起学习吧!
1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症状与体征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认识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了解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解析: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是病机的外在反应。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故本题选D
2
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 )
A、生我
B、我生
C、克我
D、我克
E、制化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E
解析: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故本题选E
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最适于治疗( )
A、阴盛则寒之证
B、阴虚则热之证
C、阴盛伤阳之证
D、阴损及阳之证
E、阳损及阴之证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解析:阴阳之间如果出现了平衡失调就会发生疾病,阴阳偏时机体就出现虚证的表现,根据"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应采用补的方法进行治疗。分而言之,阴偏哀产生的是"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进行治疗。故本题选B
4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是属于( )
A、因人制宜
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审因论治
E、虚则补之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解析: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法治疗。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属于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证。故本题选C
5
构成宇宙本原的是( )
A、天气
B、精气
C、阳气
D、阴气
E、地气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解析: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①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②精气的运动与变化。③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④天地精气化生为人。故本题选B
6
下列叙述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
A、尝贵后贱,可至脱营
B、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C、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D、四季变动,脉与之上下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解析:A选项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B选项是人自身生理功能的整体性的体现。C选项体现了人自身的五脏一体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论述了: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即人体生理随季节气候的规律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人体脉象可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故D选项为正确选项。
7
下列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
A、佐金平木
B、泄心清肝
C、疏肝健脾
D、培土制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解析:五行按照相生排列顺序为木、火、土、金、水。以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法则,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代表治法为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8
卫气的分布特点是( )
A、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B、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C、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D、以三焦为通道,流经五脏六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解析:《素问·痹论》阐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9
贯肝,入肺,络心的经脉是( )
A、手少阴心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
D、足厥阴肝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解析:足少阴肾经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联系脏腑: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有直接联系。
10
“因于湿,首如裹”,《素问·生气通天论》)主要反映的是( )
A、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B、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C、湿性秽浊,蒙蔽心窍
D、湿性重浊,阻遏清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解析:《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说得是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
题型二:多选题
1
不是阴阳互根互用的是( )
A、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B、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C、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
D、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CD
解析: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为“制约太过”,体现的是对立制约关系;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属于阴阳互根互用;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体现了阴阳互为消长;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属于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2
下列关于脾的生理特性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通为用
B、以升为健
C、喜燥恶湿
D、以降为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C
解析: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脾气宜升与喜燥恶湿。
3
与血液生成和运行皆有关的脏腑是( )
A、肾
B、肺
C、脾
D、心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CD
解析:血的生成,在脾胃、心、肺、肾、肝等脏腑相关。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密切相关。
4
津液失常可导致( )
A、湿浊困阻
B、水液贮留
C、成痰成饮
D、伤津耗液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D
解析:津液失常,指津液生成不足,或输布、排泄障碍的病机变化。津液不足包括伤津耗液,输布排泄障碍可体现为湿浊困阻、水液贮留、成痰成饮。故本题选择ABCD。
5
扶正和祛邪兼施适用于( )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
解析:扶正兼祛邪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如气虚感冒,应以补气为主兼以解表。祛邪兼扶正用于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如温热病过程中,邪势亢盛,阴液被耗,表现为壮热汗多,心烦口渴,咽干舌燥,可用清热为主,兼以养阴液之法治疗。
经过学习与练习,我们对中医学基础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成竹在胸,真知满腹,让中医更延绵的发展下去。
文丨推文第一小组
校对丨黄苏晗 林雅玲 梁成芝
排版丨胡美琪
指导老师丨喻登先
监制丨陈威龙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