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百年,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展现学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风采,激励广大师生与学校共发展、与祖国同奋进,展现新时代奋斗者的磅礴力量。特推出“百年征程接续奋斗”扶贫干部系列专题报道。
在我们身边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暂别妻儿,远赴山区
一干就是三年
他们背上行囊,下到基层
用平凡的坚守,苦干实干
决胜脱贫攻坚
他们就是,光荣的扶贫队员
下面,跟随小编的脚步
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听听他们的扶贫心声
边晓杰:以小我融入大我,以奋斗砥砺青春
边晓杰,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教育科科长,学校派驻灌阳县黄关镇顺溪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服务时长3年(2018年3月-2021年4月)。
扶贫获奖:
2020年8月被中共桂林市委组织部授予“桂林市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称号;
2020年7月被中共灌阳县委员会、灌阳县人民政府授予灌阳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贡献奖;
2020年7月被灌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灌阳县优秀帮扶干部”称号;
2019年7月被灌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灌阳县优秀帮扶干部”称号;
2019年4月被共青团广西区委授予“全区优秀共青团干部(驻村团干部专项)”称号;
2019年4月荣获灌阳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2018年3月,我有幸成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员,和学校其他五位第一书记一样,选择了从上一任第一书记手中接过脱贫攻坚接力棒,带着学校党委的嘱托,到脱贫攻坚最前线中担当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驻村先驻心:脚下有了泥,
心中才有底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大学毕业后还未正式走出过校门,刚来到顺溪这个“小山村”,人生地不熟,心里很忐忑,本能的恐慌、语言的不通、环境的陌生等等。所以,我到顺溪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着**去贫困户家里“走人家”、“串亲戚”,尽快把自己改造成一个“本地人”,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贫困户家中与大家围炉而坐的场景,村民的亲切与热情一下就消除了我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边晓杰走访中向贫困户宣讲党的扶贫政策
一个月时间我遍访了1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158户贫困户,一有时间就往贫困户家里串门,聊聊家常里短,看看实际困难。走了一圈下来,泥泞的小路、破旧的危房、孤寡的老人始终萦绕在我脑海,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一个都不落下地带领大家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边晓杰在走访中向群众发放便民名片
有了安居房,才有幸福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居有所安,独居老人贫困户陈历秀就是其中一位。由于年久失修,老人的房屋开裂、屋顶漏雨严重,走访得知情况后,我和**第一时间向镇里申报了危房改造,积极帮助贫困户进行选址、建房,考虑到他是孤寡老人,我们临时组建突击队帮助老人解决了住房保障的一大难题。像这样面临住房、医疗等困难的贫困户还有很多,我们一家一户的排查,解决了158户贫困户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走访中边晓杰逐户督促贫困户危房改造和拆旧工作
脱贫先解贫:群众关注事,
才是最大事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矛盾之后,接下来就是群众关注的“钱袋子”问题。要想带动收入,除了动员大家务工外,还必须从产业发展入手,我开始拜访村里大大小小的经营主体,把村里的养猪场、木材厂、养殖基地、种养大户都跑了个遍,鼓励大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但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让我吃了闭门羹。在被拒绝了数十次后,经过与村里创业青年反复讨论后,最终选择了依托白玉蜗牛养殖基地帮助村民养殖白玉蜗牛,我向学校申请了第一笔扶持资金,依托合作社引进一万多只种牛,发展顺溪村白玉蜗牛养殖基地。
边晓杰在了解致富带头人特色养殖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养殖基地先后荣获了优秀创业项目和产业扶持先进单位,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2万元,吸引了贫困户劳动输出、入股合作,解决了贫困人口的产业难问题。
边晓杰为贫困户发放产业鸡苗
在产业发展方面,除了需要提升规模化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外,还要解决贫困户深层次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有些贫困户收入单一但对发展产业热情不高,为此我不止一次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再宣传再动员,讲政策、算收入账,打消贫困户的疑虑,宣传产业扶持政策,帮助大家制定“一户一策”开展特色种养产业。
边晓杰在灌阳县尝新节推介顺溪村农产品
农村基础设施是群众关心的大事,顺溪村活动场所空间狭小、服务设施匮乏,我和工作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开始不断的拉资金、催进度,最终在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下顺利开工并建成了老百姓渴望已久的新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和800余平方的文化广场,结束了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历史。距离顺溪村组织活动中心最远的村屯刘家湾,地处高山地段,约有2公里出行道路尚未硬化,严重影响了老百姓出行,我带领村两委干部把修路当成紧急任务来办,在学校的资金扶持下,优先解决了刘家湾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扶贫先扶智:有了好“出路”,
才有致富路
俗语说“要致富、先修路”,但真正带领老百姓修好村屯道路后,我又意识到,“出行”之难只是一时之困,“出路”之难才是最终之困,于是在灌阳县发起了“扶贫扶智圆梦筑梦”教育扶贫项目,组织建档立卡学子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开展结对项目,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大学梦、成才梦,让孩子们从精神上与贫困阻断。
驻村期间,边晓杰带领山区儿童走进大学校园开展结对项目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还组织了大学生党员组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宣讲团,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文化广场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种形式宣讲各类惠民政策,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动员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脱贫攻坚当中来。
边晓杰利用村屯会议了解村民脱贫发展需求
三年间,顺溪村群众认识了我、相信了我、接纳了我,我不后悔把青春融入了顺溪、把精力投入了扶贫,我会一直记得和**日夜奔忙的身影,更会记得贫困户在脱贫时洋溢着的笑容。
这期间,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荣光,见证了贫困村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感受到了学校在脱贫攻坚中的担当和作为,更由衷地领悟到了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我为自己接过扶贫棒、成为扶贫人、留下扶贫印感到骄傲和自豪。
顺溪村民在收队之际向边晓杰赠送锦旗
回首过去的三年时光,特别感谢学校的坚强后盾,让我以顽强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基层一线工作。感谢脱贫攻坚战场,让我学会了迎难而上,培养了我坚毅勇往直前的精神,更让我切实领会到了脱贫攻坚精神的真谛。
对于我个人来说,参与脱贫攻坚,是一种难得的跨界学习经历,在一线见证群众脱贫中,成就感、获得感、充实感与日俱增,在走村串巷中、田间地头里,教会了我如何去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
现在我已经回到了学校服务育人的岗位上,我将继续牢记脱贫攻坚精神,精准务实、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努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资料来源:桂林理工大学扶贫办
责任编辑:叶进杰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